危机(第2页)
现在最高的米价是三百五十文,都已经民声鼎沸,怨声载道,提至一千。。。。。。甚至两千文,还怎么得了?
钟远抬头制止了随从,这个道理,钟远不信林砚想不明白,只是不明白他要如此反其道而行。于是他开口问道:“你的理由呢?”
“商人逐利,这是天性,只要把这里米贵的消息传播出去,天下米商就会在短时间内,想尽一切办法把粮运到这里。这个办法,不动用这里财政一分一毫,不伤百姓一毫一厘,再结合求朝廷拨粮赈灾。只要这两个渠道的粮食来了,那自然可以达到平抑粮价和紧急赈灾的目的。”
刚刚还很激动的随从不说话了,这个林衙内,不是官宦子弟吗,怎么掌握人心通透到这种地步?
钟远也惊奇的看着林砚,思考着他的计策的可行性,但是毋庸置疑的,若是能顺利,粮食多了,平抑粮价、赈灾,不都是直接迎刃而解了?
“你说的办法纵然能解决粮食短缺这个问题,但是你刚刚也说了,若前期不稳,会引发严重后果。而怎么把前期这个动荡处理好,才是关键吧?”
“是,此番救灾,需以保民安、稳秩序、救饥荒、谋长远为核心。对于城内百姓,我打算以林家为表率,把林家各庄园、商铺有的粮食、物资全部捐出,再由官府和林家为首,动员城中富户无偿赈济。若可以,我希望你能帮忙说服知府,承诺城中富户,若帮助全城度过危机,后可立碑嘉奖。”
林砚从小生活富足,他深知在满足了基本的物欲之后,富贵人家追求的就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富贵。若能流芳百世,没有任何一个富人能拒绝得了。
“这个没问题,若富户愿意赈灾,立碑嘉奖也是鼓励困难时候同舟共济的一种办法。”钟远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对于城外流民,我建议要进行收容。与其等流民釜底抽薪,用极端办法涌入城内,不如先对他们进行安置,在城外划分荒地,设置临时安置营,命衙役维持秩序,隔离防疫。设置粥棚施粥,每日按丁口配给糙米,保证日常果腹所需。再设药寮,熬煮防疫汤药,若有生病者,快速转移隔离。待城内外百姓安定后,即可恢复生产,治水补种,以工代赈。”
“治水补种可以理解,以工代赈何解?”
“此番救灾,应吸取教训,若知府能增建备荒仓,令存粮不低于全州三月口粮,若再有灾情,应当能顺利度过。本州府水系发达,若能抢修水利,修堤坝,疏浚河道,掘陂塘储水,兼养鱼藕,那么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无论建备荒仓还是抢修水利、掘陂塘,都需要人。那么就可吸纳城外的流民,令其作为主要劳力,发放钱粮替代直接救济。流民有吃食、有安身立命的工作,自然不会再成为不安定因素。这期间,亦可给流民提供路费、种子,鼓励他们回乡复耕。”
林砚没有注意到屋子里此刻安静得吓人,眼前的钟远连同他的随从,好像连呼吸都放慢放轻了,谁都不敢打断他的话:“此番成败,系于粮道通畅、秩序不溃、民气不堕三要。若能熬过粮食进城,方见生民再造之功。”林砚最后掷地有声的补充了一句。等话语停下来许久,他才意识到,钟远好像很久都没有接话,不由得用眼神询问他,我可是什么地方说的不对、不好吗?
“。。。。。。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主意?”钟远接到林砚的询问眨了眨眼,他还没能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了。
他半年前见到林砚,初见面时他大言不惭、颠倒是非黑白的样子还时不时出现在这里脑海当中,他当时只觉得这个人没救了,若东京城里充斥着这些纨绔,他们以后还都要走为官之道,那这个朝廷也危险了。他恨这些不知家国大义、不知天高地厚的纨绔,也厌恶不屑这些一掷千金,不顾穷苦百姓死活的官宦子弟。
但是他没想到,就是他一直厌恶不屑的人,眼前的这个人,竟然能提出这样的民生之策?
“啊?”林砚被钟远问的有点懵,难不成这人以为他还有门客谋士?
“没事。”钟远回过神来,也为自己的唐突感到尴尬,摸了摸鼻子继续道:“我只是没想到,你竟然对民生之事有如此见解。咳!”果然人不可貌相,以后可不能用第一印象去给某个人盖棺定论了,“你说的很好,我现在带你去见知府,你把刚刚的想法也跟知府说一遍吧,需要官府做的,我会请知府配合的。”
林砚也反应过来,这人肯定觉得自己一个纨绔,心无点墨,不学无术,所以才会脱口而出发出疑问。真是,不仅记仇,还小人之心。
林砚再次决定,等事情一解决,钟远没有了利用价值,一定离他远远的。
二人到了知府衙门,知府是个胖胖的老大爷,一笑起来脸上皱成一团,颇有些亲切之感。
他迎了钟远坐了上位,自己坐于下首,林砚虽然是个有名的衙内,但毕竟是白生,林直官大是林直的事,还轮不到他在知府面前摆谱,于是等到知府请他入座,他才在一旁坐下。
“我与林砚同在国子监读书,是同窗,今日他来找我,提了几点关于目前本州府紧急情况的应对之策,我听了觉得有理,于是将他引荐给陈大人,盼能一同帮助湖州渡过危机。”
“三司户部使林大人为我湖州乡贤,整个湖州百姓都引以为豪,相信虎父无犬子,林衙内作为湖州子弟,必然对自己老家百姓感情甚笃,又有林大人言传身教,我相信林衙内提出来的民生之策,必定,都是有利于本州府百姓的。”
林砚闻言尴尬的笑笑,他话都还没说呢,知府就这么信誓旦旦夸上了,还扣了这么高的帽子。他最讨厌这种官话,于是扯了扯嘴角应付的呵呵了两声,把早上跟钟远说过的想法又告诉了知府。
知府听了林砚的想法,又有钟远在一旁附和,很爽快的支持了林砚的种种提议,还不停的夸赞林砚小小年纪,还未入官场,竟对民生治理和处理危机有如此独特周到的见解,将来必前途无量,林府注定一门双进士,啊不,林砚还有个弟弟,少有读书之名,那必定是一门三进士。直把林砚夸得耳根发热。
事情交代完毕,并没有林砚什么事了,他告辞回老宅,钟远则留在府衙相助知府。
林砚没有回老宅,而是直奔族亲叔公家中,他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