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4章 高处不胜寒(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如今的李逸,外人眼中风光无限,一举取代裴寂,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顶级新贵。

可高处不胜寒,

还不知道多少人盯著他呢。

搞多元化的庄园经济,比起单纯的买地,把地佃租给百姓收租,李逸觉得要更有前景。

適量的放出一些田地,转型庄园经济,他这个顶级新贵,也能做个好姿態,免的被人攻击大量兼併田地。

武德朝,那是开国统一,顾不上內政。

但如今李世民上位了,接下来肯定更多要转向內政,那么土地兼併问题,肯定也会是內政的主要矛盾之一。

他得提前防范。

三娘很是不舍,

“如今还有许多人想把土地依附於我们名下呢。”

“万万不可。”李逸严肃道,他知道这种操作,为了逃避赋役,有人寧愿不当朝廷的良民,

不入籍就不是课户,不用缴租纳赋,哪怕如今的租庸调製度,看起来负担减轻了,落籍入户,还授分田地。

可实际操作下来,

中原內地,往往授田不足,土地大多在贵族豪强、地主们手里,朝廷可拿来授分的公田不足,不少公田还得做为公廨田、学职、官员职田,另外官员的永业田、將士的勛田,以及军府的府兵军田等等又要占不少,

关中平原,前几年授田分地,

一户往往也只能分到三四十亩地,不是一个壮丁分到那么多,而是一家人只能分到这么多,其中半口分半永业。

地狭人多,没那么多田可授,而且越往后,可分的地越少。

可不管能分到多少亩地,朝廷的租庸调製却是不变的,是按丁来征的,这意味著一家如果丁多地少,那税赋负担就很重。

刚经歷乱世,许多百姓一贫如洗,分到个几十亩地,也缺牛少犁。因此有些人寧愿不入籍,不成为良民,也就不是课户,不用承担赋役。

而有些人自己有地,可能不多,但好歹也是个自耕农,结果他们也不想为朝廷缴赋服役,於是就钻漏洞。

把自己的土地献给贵族豪强,或是寺庙,当然並不是真的就白送。

一般就是把自己田地寄名別人名下,地自己仍然种,但得给別人好处费,比如约定每年田地收成的一两成收穫或者是多少。

豪强白得了一份租子,百姓则不用服役纳赋,坑的是朝廷。

以前寺庙就最喜欢玩这套,

百姓把地捐献给寺庙,然后成为寺庙佃户,寺庙名义上拥有这些田地、佃民,却是一点税赋都不用交,那些百姓也逃避了赋役。

一座座寺庙,名下田连阡陌,佃户无数,但有很大一部份都是这种有猫腻的。

如今,

代王府,

也成为了许多眼里的一棵大树,有许多人也想依附於李家之下,

自愿把田地甚至是作坊、商铺等附於李家名下,交保护费,然后就能逃避国家赋役税收了。

“大家都这么干的,我算过,若是我们接受这些人的投附寄名,名下增加个千顷田地,就算一亩只收一二斗的租子,那一年也能多收一两万石租粮。”

“阿郎你如今真封食邑一千八百户,已经是功臣中最多的了,每户真封食三丁之租调。

而食邑三分法,食邑封丁三分之一租调是上缴国家,只三分之二归封家。

算下来,实则是每年可得三千六百丁的租调,按律,课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两石为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为调。

这真封食邑每年得租七千二百石粟,一千八百匹绢,和一千八屯绵。”

罗三娘心算很快。

“阿郎一年的真封食邑收得,还不如这寄名田粮的租子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