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3页)
苏培盛笑眯眯地道:“奴才这就去给您打水洗漱。”
胤禛横他:“狗奴才,你也敢自作主张了。”
苏培盛弯腰笑道:“奴才可不敢,只是六阿哥吩咐,奴才想着您应该会叫奴才照做。”
胤禛眼睛一瞪:“长胆子了,还敢打趣朕。”虚踹他一脚:“还不快滚。”
“哎。”苏培盛麻溜地滚去备水,浑身轻松,真好,皇上终于让六阿哥哄好了。
去掉那点不自在、和阿玛重归于好的弘书也感觉心里轻松不少,这么多天终于睡了个好觉。
谁知翌日就接到个坏消息,弘暾病情恶化了。
弘书匆匆赶到怡亲王府,见到太医劈头就问:“不是养的好好的,怎么突然恶化了!”
太医很无奈:“天气炎热,世子这病不能受冷,晚间盖被子中暑导致高热,病情恶化。”
弘书一口气梗在喉咙,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只能转而问道:“现在情况如何?”
“有些危急。”太医道,“皮色转红、局部已经开始胖肿,这是成脓了,必须尽快排脓,否则湿热瘀滞于骨,热盛肉腐骨败,情况就不妙了。”
“那还愣着做什么!”弘书道,“还不快排!”
太医有些迟疑地道:“目前排脓,只能将肉切开来……”多的不必再说,当下人对动刀刮肉之事还是接受度不高,“而且切开后,发炎感染的几率很大,后遗症可能不小。”
弘书来回走了两步:“十三叔呢?”他只是堂弟,这事他却也不好越过人家父母做主。
怡亲王妃出现:“他今日在郊外办差,已经使人去找了。”她给弘书见礼,“六阿哥,太医都跟我说了,不用等王爷回来,我做主,直接做。”
她一脸刚强地道:“即便发炎感染,最多也就是当个瘸子,总比丢命的好。这些药,都是积年老药,你们看看,能不能用得上。”她作为亲额娘方才不在,就是去翻库房了。
弘书定下心,安抚道:“婶娘放心,发炎感染的几率也没那么大。”他转身对太医道,“那就准备,让人回宫去取酒精,有多少拿多少,还有抗生素,去问问吴谦,抗生素对发炎症状的试验如何了,如果有效果就一并拿来用上,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
弘书虽然不是医生、也没有主刀过,但他做过脊髓炎的手术,知道一些手术的细节和常识,在他的指挥下,大清第一个趋近现代的简陋手术室布置了出来。
第95章
许多人对中医有误解,以为中医没有外科,只会喝些汤药、敷敷膏药,外科手术是西医发明的。其实中医很早就有类似外科手术的技艺,《三国志》里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就是明证,还有麻沸散,这就是专为外科发明的,不过中医一直以内为本,外科也都是在内经的指导下进行,所以在儒家和中医思维下,外科是能不开刀就不开刀,这样对身体的损伤小。
不过尽量不做不代表不会做,目前来说,太医院专攻外科的几位太医手上技艺还是不错的,不如意之处当然也有,却都是碍于解剖知识不足和工具简陋。
手术室布置好了,却不是就开始直接做了。花了一些时间后,一场由弘书主持、众多太医参与的术前会议展开,虽然他也不太清楚后来的术前会议上医生们会具体讨论哪些方面,不过也不要紧,什么事都是从无到有的,好歹他自己做过这个手术,按照记忆,根据自己手术的步骤一步步研讨就是了。
患者病情、承受能力、术前准备情况、风险预估、应对措施、替代治疗方案、麻醉……
参加会议的太医们从来没有想过,治病前还要讨论这么多东西,光是一个患者承受能力就要从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方面考虑,他们差点把头挠秃。
好在如今情况、身份特殊,弘书也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只是让大家对这事有个概念,然后让会议记录人员记下来,以后编纂成册推广出去,交给广大从业人员在实践中一步步完善。
“好,下一项讨论一下这个刀口该怎么开,刘太医,这次你主刀,你先来说说……”
一项项讨论推进下去,主要还是太医们踊跃发言,弘书只做一个主持和引导的作用,他也不敢说太绝对性的话,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自然也不能把他的手术经验完全套用在弘暾身上。
术前会议开完,一直旁听的怡亲王夫妇站起身,郑重拱手道:“犬子就拜托各位了。”
“不敢,不敢,怡亲王客气。”太医们纷纷还礼后散开,按照刚才讨论出的内容去做术前准备。
怡亲王抓住弘书的手,微微颤抖:“小六,你的恩,十三叔记在心里。”今年二月他才失去一个孩子,实在不能再承受失子之痛了。
弘书道:“十三叔言重了,我就动动嘴皮子,哪有什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