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章(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推门出来的菊花婶看见亚宁愣了一下,这个知青自己知道,但是没怎么接触过,来找自己干什么。

虽然疑惑,来者是客,菊花婶招呼亚宁进来。

“王知青怎么有空来我这,有什么事吗?”

到了一碗凉白开,放到树荫下的桌子上,让亚宁喝。

亚宁打量四周,于支书家是队里少有的砖瓦房,三间正方带着厢房,很是敞亮。院子里也种着园子,一颗高大的榆树在院子一角,树下放着桌子,凳子,她们现在就坐在树荫下,很凉快。

“我听队里婶子们说菊花婶做衣服的手艺了得,我手笨,缝个扣子都整不明白。要换季了,想找婶子做几件衣服。”

亚宁拿出篮子上面的布包,里面是家里寄来的棉布,还有一块白色的确良,想给周自强做件衬衫。

亚宁自己不喜欢的确良的料子,挺括是挺括,但是不透气,亚宁还是喜欢穿棉布的。

“你要做几件衣服,怎么拿这么多布?”

菊花婶看亚宁掏出来的布料,不老少,够做好几身衣服的了。

“我不知道得用多少布料,就都拿过来了。这块的确良做一件男士衬衫,其他的都做成套头衫,睡觉穿的。”

亚宁准备自己做两件睡觉穿,再给牛棚的爷爷奶奶们做几件,晚上睡觉穿着舒服,也不引人注目。

菊花婶挨个看了亚宁拿来的布料,除了那块的确良都是棉布,而且都有些小毛病。摆楞布料多年,菊花婶不用细看就能明白。

菊花婶年轻时跟一个老裁缝学过几年,手艺不错。现在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干不了重活,上不了工。孩子也都出息了,就要求菊花婶在家待着,有需要做衣服的,就挣点手工钱。

队里一年也没几个人做新衣服,菊花婶很是清闲,家里她和于支书两人,做点饭,收拾收拾园子,没啥事。

亚宁说了自己的要求,形容了一下自己要做的套头衫样子,其实就是后世的小衫,肥肥大大的。

只是现在的棉布没有弹性,得做的大一些,不然不好穿。

菊花婶听明白亚宁要做的衣服了,问量没量尺寸。

周自强的亚宁大概量了一下,量的他现在的衬衫,但是爷爷奶奶和南爷爷他们亚宁没法量,就说了身高,体重,大约母的。

给爷爷奶奶一人做两件,南爷爷和叶爷爷一人一件,周自强一件,亚宁自己两件,总共九件套头衫,还有周自强的一件衬衫。

菊花婶一听就明白这是给牛棚的老人做的。

于支书和菊花婶说起过牛棚的老人,细情不清楚,只知道是周自强的爷爷奶奶,他是为了照顾爷爷奶奶下乡的,不然一个烈士后代,怎么也能留城或当兵的。

菊花婶从亚宁拿来的布料里选出能用上的,男同志就是黑色或黑色的棉布,亚宁和周知青奶奶就用碎花的。

把剩下的布递给亚宁,用不了那么多。菊花婶说瑕疵的地方她尽可能的避开,不行就遮掩一下。

亚宁也不懂,让菊花婶自己看着整,外行不指挥内行。

亚宁问菊花婶手工费多少,菊花婶说一件套头衫给两毛就行,简单好弄,衬衫给一块钱。

菊花婶也不是为了挣钱,农村一年能做几件新衣服,为了打发时间的,再说,时间长不做手该生了。

亚宁数出三块钱给菊花婶,菊花婶接过去就放兜里了,都没细看。

现在多是一毛两毛的小额钱票,三块钱也不少,一卷子呢。

亚宁又把带来的海货给菊花婶,说周自强朋友寄来的,让她尝尝。

菊花婶觉得亚宁投缘,也没推辞,拿着篮子进屋,出来的时候,篮子里放了一大包笋干,大儿媳妇寄回来的。她们部队驻地竹笋很多,年年都往回寄不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