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大家约好十一点半在国营饭店集合。

公社的邮局不大,一个门脸,绿色的门框颜色都变淡了。

门口停着一辆绿色28大杠,后座两侧帮着绿色的帆布袋子,应该是放邮件的。前杠上还搭一长条的绿色帆布兜子,垂在车杠两侧,应该也是放邮件的。

王亚宁真没见过送邮件的邮递员,小时候家在农村,邮递员不到自己村子,大了出去上学,邮信基本退出生活了,偶尔寄信,那都是交的笔友。

邮局里面对着门的是一长条柜台,后面坐着两个工作人员。按着指示牌,王亚宁来到发电报这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志发电报。”

王亚宁想试试是不是像看过的小说写的那样,这个时代人人都会说语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志,电报内容。”电报员很自然的接过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同志,就发‘已到平安’四字。”

这时的电报按字收费,一个字三分钱,加上地址和收报人姓名,也得好几毛钱。那时常见的电报内容:“母病速归”,“今晚接站”,据说有一封发给法院的电报,内容为:“刀下留人”。

对了语录,发了电报,王亚宁心疼的走出邮局大门。

从前,一毛钱掉在地上可能都没人捡,现在的一毛钱能干很多事呢。

不行,得抓紧时间练字。在这个只能节流不能开源的时代,一分钱都得掰两半花,下次得寄信了,写他几大篇子也才一张三分钱邮票寄走。

李丽和赵卫红已经等在门外了。

“咱们也去供销社看看,我想买个暖壶。”李丽问她俩。

“走吧,我也买个暖壶。”

王亚宁没带暖壶,原主妈妈怕路上碰碎了。给她带了工业劵,让她到地方再买。

三人一起朝供销社走去。

择林公社的供销社不大,能有三间房大小。中间是门,两边各有一个窗户,都不大。

走进去,光线有点不足,暗暗的。

靠着墙围了一圈柜台,原木色的框子,磨的发亮了,颜色也变暗了。下面订的木板,上半部分镶了玻璃。透过玻璃能看见柜台里摆的货品。

卖针头线脑的挨着卖布的,日用品旁边是食品,两侧最边上的柜台是农具和文具。看这布局,能看出哪个是畅销品柜台啊!

今天人不是很多,王亚宁三人朝卖日用品的位置走去。

“同志,暖水瓶一个多少钱?”

“铁皮的六块五一个,两张工业券。竹编的三块钱一个,一张工业券。”

真心不便宜啊,这时候的正式工人月工资也就三十多,临时工也就十多块钱。

想着一张张离自己远去的毛票,王亚宁掏钱的手都抖三抖。但是在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东北,没有暖水壶真不行。

再见了,我亲爱的小毛子。

付了六块五毛钱和两张工业券,王亚宁拿到了自己第一件值钱商品。

李丽也选了一个铁皮暖壶,这姐妹看着就不像差钱的主。

赵卫红没舍得,选了一个竹编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