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00110(第2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赤衣盟起义虽最终被朝廷官军血腥镇压,以失败告终,却也促进了为底层百姓奔走呐喊的民间组织的苏生——五年后,江湖门派“燕乐门”横空出世。

——

据传,燕乐门由一无名民间游侠创立,门派推崇墨派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理念,认为社会动荡源于自私与互害,否定礼乐宗法秩序,主张人人皆为亲人,平等互爱。

燕乐门以门主,也即“钜子”,为最高首领,钜子既是精神领袖,也是行动指挥官,门派内各职位以个人才能而非门第为擢选标准。

燕乐门门中弟子出身多为佃农、隐士、能工巧匠、民间义侠,他们因同样的志向而聚,纪律严明,讲求克己苦行,可为门派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此外,燕乐门总舵设于大燕西南部,蜀郡腹地的一处山乡城寨中,以山地、险关和密林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由于燕乐门弟子大多出身民间,颇擅机关石木、耕织之道,极重视民生实业,蜀地又多稀有矿藏,木材资源丰富,极其适宜机关术的发展,故而宗门内工坊林立。

除了连弩阵这种防御机关外,燕乐门的能工巧匠们还制作出了许多便捷的交通与耕作工具,如云梯、吊桥、用于灌溉的水轮车等。

燕乐门正是依托门内的匠师与机关术,建起一片固若金汤的,隐于连绵青山中的世外桃源。

乱世中的人们在这里平凡而幸福地生活着,不会被烽烟与战鼓惊醒,也不会因为饥寒流浪,他们耕织劳作,日落而息,常有悠然的歌声在青山和田间回响。

在首领钜子的组织领导下,燕乐门中的一部分人专司衣食生产,另一部分人则执行修建防御工事、研发守城器械等任务,过着自给自足的集体生活。

因为燕乐门多侠士,他们在生活上往往重义轻利,互帮互助,物资财富共享,明明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却能相待如亲友。

其实燕乐门成立之初,应和寥寥,但随着几年间蜀郡境内接连发生了山崩和河水暴涨,泛滥两岸二十余里,还有瘟疫到处流行。

是燕乐门这群赤足破衫的侠士们亲自踏绝地、行苦旅,为流民和受难的百姓们修筑防水工事,修缮被洪水冲垮的民居。

他们途径之处,绝处生春草,残垣起炊烟。

披着青蓑的群侠们在首领的指挥下抛洒血汗,以沾满泥泞的指掌拦住汹涌的恶水浪潮,以两肩挑起苍生重担,为民众筑起一道生桥。

无人知晓燕乐门首领姓甚名谁,但坊间关于他的轶事传闻不少,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则是:

一个因为洪水失去双亲的孤女,站在河堤边仓惶地望着滔天水势,脱下鞋履,因为生活无望,打算投水自尽,去地府与亲人重聚。

谁知她闭上眼,刚打算将心一横,坠下去时,忽被一双宽厚温暖的手稳稳地接住,将她抱离了河堤。

孤女惊异地睁开眼,只见一个身着黑衫,头戴垂纱斗笠的墨发青年朝她一笑。

青年的颜容虽模糊难辨,话语却极其温柔亲和。劝慰过后,他用绢巾轻轻拭净孤女颊上的泥灰,将一包温热的糖糕递给她,还撷来一朵生在岩缝中的小雏菊放在她手心。

孤女呆呆地咬着糖糕一角,望着掌心被风吹得轻轻晃动的花朵,以至于那青年早已走远了也浑然无觉。

……

随着燕乐门侠士“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口号在民间被传诵得愈发耳熟能详,被吸引加入燕乐门的流民与异士也越来越多。

燕乐门门人隐于山林的同时,又不时下山济世,五年之久,已一跃成为大燕国境内最大的江湖门派。

——

蜀郡入夏以后多雷雨,午间这场雨下得突然,道上行人神色匆忙,急往屋檐下避,面点铺蒸笼内的米糕还没蒸熟就被匆匆端回。

一间酒幡招摇、临街而开的客栈内,马尾高束的秦瓒取下斗笠,抖了抖自己发上与衣上的雨珠,在柜台要了酒后,轻车熟路地走上了二楼雅间。

雅间内轩窗半开,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碧袍青年正望雨品茗,他眼若秋水,鼻梁细挺,五官生得清秀绝伦,带着几分病态的苍白和倦意,举止气度异常优雅。

见秦瓒来了,喻情一双含情的桃花眼染上了笑意,他放下手中的茶盏,亲昵地唤道,“小无双,你来啦?”

秦瓒瞥了喻情一眼,听他用如此亲昵的语调唤自己的乳名,声音有些不自然:“……谁让你这么唤我的?”

“就首领唤得,我唤不得?”喻情眼中笑意不减,反而愈深。

秦瓒轻哼一声,没理他,径直走向坐在喻情对面的墨衫青年。

那人看着约莫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眉目疏朗,肤色是健康的小麦色,一身粗布衣衫,却掩不住通身的矜雅气度。

他正趴在桌案上,眼目轻阖,似是睡着了,生着薄茧的修长手指悠悠地搭着一只玉杯。

秦瓒放轻了脚步,先将手中的酒搁在案上,然后伸手将杨惜手中的玉杯轻轻抽了出来,还贴心地取来一旁的绒毯盖在了他身上。

“哟,小无双还知道给你首领哥哥盖件毯子啊,”喻情笑眯眯地托着下颔,接着道,“那你喻情哥哥呢?喻情哥哥也冷……”

“你这病秧子一年到头不是在喊冷就是在喊热,麻烦得要死,懒得理你。”秦瓒哼了一声。

“懒得理我?那我当时明明都不想活了,你为什么非要多管闲事,把我救下来,还劝我一定要好好活着?”

喻情眨了眨眼,直直地盯着秦瓒。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