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10120(第1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昭武帝一言,将盈利这么多钱的大部分功劳都归咎于顾丛嘉。

还是那句话,陛下看秦王无功都能扯一个秦王孝顺,侍奉有功的名头,何况秦王此事确实是有功,那自然是更觉得秦王功劳很大。

苏禾心想。

顾丛嘉一下子红温,有点坐立不安,有功是有功,但昭武帝实在夸张,“倒,倒也没这么夸张,也是宋氏他们有能力……”

昭武帝显然是自动屏蔽了这句话,他问:“这么大笔钱因你而得,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第117章第117章立储(4)

顾丛嘉反应极快,根本没为昭武帝的这句话——你对这笔钱有什么想法意味着昭武帝让他使用这样一笔钱而惊愕,直接就脱口而出:“我想从这笔钱中抽出一部分给边关将士,嗯,帮忙搭建边关互市的军士分得更多一点。”

显然,这是顾丛嘉早就考虑好了,不知道在脑海里想了多久,才能达成这样的脱口而出。

他说完,昭武帝似笑非笑的瞥他,仿佛已经看透了顾丛嘉的目的,顾丛嘉无辜的同他对视,怎么了嘛,不是你问我有什么想法的?

昭武帝:“你这一部分是多少,更多一点又是多少?”

“你等等。”

明和从明武殿拿过来一本奏折,顾丛嘉接过手,奏折被递到昭武帝手里,翻开,正是顾丛嘉所说的这件事,很好,引用典故,有理有据,给全大周的将士十分之一,给卫城将士十分之二,五分之一,拢共六百三十八万三千四百七十五,数字是算得明明白白,

正因为大周的将士英勇,灭了赫塔尔部落,他们才能开这个互市,所以,这笔钱理应给他们一份,卫城的军士多拿一笔,算他们的辛苦费,毕竟,他们帮忙搭建互市又要分出人手维护互市的治安。

这份奏折,乍一看挺能唬人,觉得他说的都对,事实上,也没错,但是,在这个时代,战争打赢更多的是觉得统帅很厉害,对于手底下的兵,谁也不会说,哦,这场战争打赢了,你手底下的兵真厉害……而是,这场战争打赢了,你带领的兵真厉害。

主语不一样,绝大部分士兵在战争打完,论功行赏之后,这场战役的荣耀便与他们再无关系。

剩下的名声,功绩统统归属于统帅。

在世人看来,灭赫塔尔部落最大的功劳在于陛下,互市也是由于陛下的威慑,而这笔钱,也应是陛下的功绩——为国库增收,顾丛嘉想要分出一部分钱给将士们,那就是削弱陛下的功绩,虽然也不多,但是,不可否认,这分的是陛下的功绩。

秦王所说,并不是将互市赚取的钱登记在册以后再从国库里发,而是不经国库,直接在军中将这笔钱发出去,剩余的才会送到国库登记在册。

毕竟,一旦大数目的钱登记在国库,就算要说好拿出十分之一,五分之二给边关将士,可是,这种事没真切给军中发到手,保不齐会有变动。

史书上,做好决策临时反悔变动的也不少啊,万一天灾人祸,朝臣要拿这么大一笔钱,是同意不同意?同意,这笔钱赈灾了,那说好的给军中的钱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给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那给分出一部分给军中就真是说说而已了。

且那么多钱呢……从京中到军中,还剩多少也不一定,那还不如直接让军中从中抽完在再登记,固然,这样做也有弊端,那就是不能保证军中也有贪墨的。

但,那不是现在顾丛嘉该考虑的问题,目前,他在,宋氏在,就能保证军中按照顾丛嘉的设想来。

最起码,现在顾丛嘉的这个提议是没有问题的,它能让卫城互市更加红火,且避免了一定程度上的贪墨。

但是,苏禾在旁听着,久违的体验到了心惊胆颤的滋味——自从陛下渐渐不再掩饰他想要立秦王为储的意思后,苏禾已经不会像以前那样担忧秦王和陛下父子不和,两败俱伤了,盖因陛下为秦王花费的心思,沉没成本太大了。

可现在,是,陛下为秦王铺路花的心思是多,不会轻易放弃秦王,但,不放弃秦王的成本能比得过秦王还没成为储君就想着分润陛下的功绩吗?

想想看,史书记载,六千七百九十五万和五千四百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五,能是一样的吗?

而且,分这么一笔钱就代表着,原本聚集在陛下身上灭赫塔尔部落的荣光被分润给了军中将士,为什么这么说,看看秦王另给军中钱财的理由……军中将士英勇,灭了赫塔尔部落,威名赫赫,才能让卫城互市开的如火如荼。

这与原本将士们受功行赏后,荣光便会聚集在统帅身上的惯例不符,自古,人都求个身后名,更何况是陛下……

苏禾在心惊胆颤,明和屏住了呼吸,他们都在观察陛下的反应。

昭武帝沉默了一会突然笑起来,苏禾能看出的东西,他怎么能看不出,但是,那些功绩对于昭武帝来说,多一分是锦上添花,少一分也无碍,难道其他人看到了军中将士英勇,就会忽略他这个亲征的统帅吗?难道其他人看到边关互市国库入库五千多万银两就会觉得这个互市做的不好吗?

当然不会,昭武帝知道,作为帝王,他亲征,获得如此功绩,且有先帝时期的对比,史书一定会大书特书,互市是大周的第一次尝试,在现在这个不怎么富裕的大周里,除了银矿和抄世族的家,哪里能来五千多万两白银,互市第一次就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惊喜,他们不偷着乐就已经不错了。

而且,此举能为顾丛嘉博取到军中的效忠,那就更划算了。

而且,昭武帝是帝王,他也是驻守过边关,同军中将士一同作战的统帅,他深切的体会过边关的艰苦,如今,能有机会给军中将士再多饷银,他又如何能不愿意。

更何况,这是他开口问顾丛嘉有什么想法的,顾丛嘉有这样详细的想法,他更自豪。

他一直觉得顾丛嘉在军中有他自己的计划,现在看来,这就是了。

顾丛嘉提出的这个很好,很好,想要获得军中的效忠,不一定得要和军中将士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打仗,虽然昭武帝自身是这样的,但那是迫于无奈,昭武帝并不会想让顾丛嘉去上战场——战场无眼,他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

将士们不一定效忠带他们打仗的将军,但一定对给他们多多发钱的王爷心怀好感,且大力支持——如果这位王爷想要夺储的话。

更别提,还有顾丛嘉之前做的,羊毛制衣里,优先雇佣的是军士家属。

士为知己者死,此在军中,同样适用,甚至更适用,给他们多发钱,照顾他们的家属——大周这么多年,头一次有上位者如此。

他们如何不感激涕零,誓死效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