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挂印拖枪下(第1页)
令许念稍感欣慰的是,虽然狸奴馆的猫被拐跑了一半,但曲莲的立场还是比较坚定的,不仅自己回了甘泉坊破旧小院,还从余杭门外的北窑洞带回一块青瓷碎片。
月当空,蝉鸣不止。
窗前亮着一盏陶豆灯。
许念把借来的书搬到床头。
曲莲刚洗完自己的脸,又开始舔爪子。
许念盘腿坐好,伸手拨了拨猫耳朵:“不怪你,别心慌,现在你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人。”
曲莲抬起头,尾巴尖儿跟着动了一下。
——“喵O(∩_∩)O~”
这伙仿制官窑瓷器的工匠来自汝州。
三十多年前,因定州白瓷有芒口,不够完美,所以当朝之人又在汝州建起了一座青瓷窑。
因为所产瓷器符合人们对质感的极致追求,所以当地乡民越来越多人放弃农耕专事烧窑。
李家两兄弟就在其中。
十一和十二并不是他们在家中的排行,而是他们入行的年纪。
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一干就是几十年,也亲眼目睹了这座瓷窑的兴起。
曲莲探出白爪爪,把带回来的青瓷碎片一寸一寸推到许念面前。
——“这是我偷回来的,你看,我心里想着你呢。”
许念刚把手放到瓷片上,眼前红光一闪而过。
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不仅能感知灵愿,还能体会到沧海桑田岁月变迁。
他心怀忐忑,慢慢地翻开瓷片。
烛光照亮丹砂。
只见粉青瓷片刻着四个遒劲的字。
——大宋汝官。
许念深吸一口气。
他没猜错,李十一和李十二兄弟二人正是书中所载当年汝州瓷窑的都作大匠。
李十一性情开朗,总有很多创意,喜欢捏制千姿百态的兽形胚体,民间广为流传,而李十二内敛文静,专于制作圆形器物,量少而精,曾被宫廷选中成为御用。
汝窑建立不久,便以其卓越的品质远超其它窑口,被文人誉为天下青瓷之魁首。
只可惜繁华没有持续多久,汝窑便彻底毁于金人的铁蹄之下,窑中工匠流落四方,再也没能烧制出从前的品质。
李十一、李十二两兄弟背井离乡往南走,一路都在寻找能重现汝瓷的瓷土,却始终未能如愿。
“他们路过东京之时,碰巧从一位友人那里拿到了我们画的桃符。”曲莲传音说起经过,“后来,李十二因前途未卜而忧心忡忡,染上重病离世,未曾想灵愿刚好落在自己养的猫上。”
许念摩挲着青瓷刻字:“但我还是没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仿造马龟窑的瓷器呢?”
曲莲看向床前挂的那一幅临安地图:“瓷土。”
许念道:“瓷土?”
曲莲点头:“他们奔波数载,终于在附近找到了几处适合烧制汝瓷的瓷土矿,但,矿的经营之权全都握在另一个窑口的大匠手里,即便是处于闲置之中,也不容外人沾染一分一毫。”
许念听说此话,回忆起在新门瓦瓷器铺里看到的淡青色的釉面,立刻翻出关于龙泉窑的几本书,查到人名:“这位大匠必然就是现在马龟山官窑的邱显。”
来龙去脉逐渐清晰。
马龟山脚下的这座刚被定为官窑不久的窑口之中有过半数的工匠来自龙泉,所传技艺受前朝鼎盛时期的越窑影响,多呈淡青色釉面,带有线条纤细的划花纹饰。
邱显的成名之作便是一只带盖五管青瓷瓶。
他们久居南方,凭借名望和人脉掌控临安附近所有堪用的瓷土,有意也好无意也罢,的确是压制了其它派系的生存与发展。
李十一想用瓷土而又没有门路,告官也仅仅只能让邱显交一笔罚金,并不能触动南方派系的根本,所以他才想。寓。w。言。到用制造赝品的方式引起邱显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