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if线竹马竹马一(第1页)
龙平十二年,秋。
萧家藏书阁。
阁楼一共四层,除一楼外的每层都摆放着稀世古籍。之前翰林院里的藏经阁走火,许多孤本就此失传。为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翰林院众学士一致决定将这些书籍分成四波分别存于萧家、晏家、藏经阁以及山上广寒寺的藏经楼内。
若有人想借阅,只需按照往常一样,在翰林院申请登记,再由大学士查明该书籍存于哪个地方,拿上证明自去借便是。
因为萧怀民学士大儒的身份在,萧家的藏书阁大部分存放的都是文学经典、古人手札等,当然也少不得野史杂记,总之种类繁多,向来被天下学子口头称道。
如今,这藏书阁已经是萧家的一个标志了。
**
藏书阁第三层,最东边。
这阁楼才建成不久,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年,放置书籍的架子还能闻到松木的清幽香气。特别是下雨的时候,听窗外雨滴滴答落到屋顶,再簌簌从檐下滚落,潮湿的空气中总会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气味,仿佛深处山林。
一遇到下雨天萧洄便喜欢到这里坐着,一壶茶、一笔一砚,满屋的书籍,一坐就是一天。
自记事起,藏书阁变成了萧洄除卧房外待得最久的地方。
今日小雨,萧洄手里正拿着第三层的最后一本书。他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看完了近三千本书,他生来便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这使得他在学习上比自己上头的两位哥哥,甚至是父亲,要轻松很多。
这么小的年纪花这么短的时间看完了这么多本书,这对世上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项极难完成的任务。至少目前,他们还没听说过什么别的人这么干过。
藏书阁外传来几声交谈,有几人撑着伞在雨中结伴而行。
“走快点各位,快要过约定的时间了。”
“今日大雨封路,珩哥儿应当不会怪罪我们。他若当真要计较,到时候拉下脸给他赔个不是,再请他喝点酒,也就不生气了。”
“你这想法可千万别叫珩哥儿听了去,到时候生你的气我们可找不到法子救你。”说话的这人穿着一身藏青色衣袍,在模糊的雨幕中很是显眼,他看了眼前面埋头带路的萧家家丁,语气轻快道:“小兄弟,我们还有多久能到?”
家丁赔笑道:“回各位爷,快到了。”
“不着急不着急,反正已经快要迟到了,不差这一时半会儿。”另一位男子说道,“大名鼎鼎的萧府我还是第一次来,不好好参观参观这趟都白来。”
另一人笑道:“下着雨呢,能看到什么。”
“就是要下雨才好看,在雨帘后看这一草一木,多的是别样风光。”
“歪理歪理,那你说说,你都看到什么了?”
“我看到这雨中,竟有美人在跳舞,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各位听听,还唱起来了,这人脑子里都想着些什么东西。”
众人大笑起来,笑声伴随着雨滴落下的声音,传得很广。藏青色衣袍的男子在一旁忍俊不禁,忽而有所感,抬起伞沿往后方望去。
成帘的雨雾中矗立着一座庄严的阁楼,阁楼第三层从朝东边的窗户开了小半边,窗边站着一位少年,刚好与他对上视线。
陈瑛有些恍然,他看了看自己以及身边的友人,忽然生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割裂感。
有的人,光是站在那里便足以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仅仅一眼的功夫,他便知道,这少年,生来便与他们不同。
不会与他们同道。
果然,就在这场秋雨之后,大朝会来临前,萧家幼子钟竹林以文会友震惊文坛。
当天傍晚,陈瑛靠在牡丹亭的石柱上,一手拎着酒壶一手整理架上的书籍,心有余悸道:“幸亏我没去,不然丢脸的还要算上我。”
堂堂贤安王世子,没有自己表弟厉害就算了,甚至连一个七岁小儿都不如,那可真是让人贻笑大方。
“世子殿下不必妄自菲薄,臣弟只是侥幸。”萧叙在一旁宽慰道。要不是他脸上欣慰的笑容收都懒得收,陈瑛差点就信了。
“得了吧,我还不知道你。”
萧家大郎出了名的护弟,这满京都谁不知道。
陈瑛重重地将书往架上一放,自己往石栏上一躺,闭起眼假寐。
钟竹林那边的动静犹在,好多人都去那边看热闹了,牡丹亭这边倒是罕见的清静。
“萧大哥。”陈瑛喊了声,就这么闭着眼开口,“人都去那边了,不会感到不适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