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1 100 晴雯 珠大奶奶能有什么事情(第3页)
借著房门的开闭,谢鳞发现里面还有战战兢兢的素云。
想想也是,李紈不大可能一个人出门,带著丫鬟很正常。
“小侄敬二叔一杯!”眼看气氛有些尷尬,某人想了想,还是以酒席为开头,一仰脖闷掉酒杯才说道,“今晚我大哥还有三位哥哥在安合居设宴招待,我还以为二叔会过去。”
“道不同不相为谋。”李守义摇摇头,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表情有些复杂,“前些日子刚收到侄女传信的时候,老夫非常惊讶,算起来,因为贾家的原因,她已经数年没有和家里联繫过。”
两人都避开对李紈的称呼,虽说无关紧要,大家都清楚各自的关係,但还是掩耳盗铃。
“那边府里的风气不太好。”谢鳞当然知道原因。
“区区一句“不好”,哪里能说清贾家的风气?”李守义对此非常不屑,却也没有多提,“虽说多年不见,老夫收到传信后,还是马上打听她说的事情,然后很快发现,令兄被弹劾之事多有內幕,確实不方便参与。”
这话是明说自己的態度,当初他愿意帮忙,和李紈没有关係。
很好,很书生。
“不论如何,小侄都要多谢二叔援手。”谢鳞笑著说了句套话。
“上次你我相见,我看你三两句话就把事情交代清楚,当是一时俊杰。”李守义没接茬,语气也冷淡不少,“后来见到你大哥,老夫才知道想多了。”
“二叔说笑了。”谢鳞有些尷尬。
以谢鯨的脾气,能让对方看得上才怪了。
“哼!”李守义瞪他一眼,“今日找你过来,主要是有些事情需要商量,头一个,我看你能力出眾,蹉跎於武事有些委屈了,你们侯府也有国子监的荫封名额吧?若是你愿意,老夫可以代为引荐。”
国子监又名“太学”,是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但內部远不是很多人以为的“清亮”,其学生一般称“监生”,听起来一样,实际上分为四种:贡监,优等秀才提拔“考入”;举监,举人入学提升;荫监,四品以上官员子弟“蒙荫”入监;例监、捐监,钱买的。
但不论如何,只要掛上“监生”的名头,理论上可以直接当官不说,也能跨过秀才试和乡试,直接参加会试,李守义所谓的“代为引荐”,基本上等於保证他能入学。
毫无疑问,某人根本无所谓。
“多谢二叔照顾,小侄非是举业中人。”
“罢了!”李守义大概早有预料,嘆口气就没再多说,“第二件事情,想必你也知道,家兄已经滴居金陵多年,一心回报皇恩,可惜至今未能成行。”
他没有说的太深,但某人已经明白意思。
“相信二叔明白,这么大的事情小侄做不了主。”所以,谢鳞沉思半响还是决定试试,“不过,我还是要多问一句,李大人可曾向陛下上过摺子?”
这话需要换个方向理解一一你拜过码头吗?
他可不敢忘记,李守中当初是太上皇的人,现在龙椅上却是安泰帝,虽说总体形势上,皇家內斗依然是老的那个占上风,但已经谈不上多少优势,再说谁都明白,他不可能长生不死。
安泰帝的人就算现在不行,將来迟早可以,想要“起復”,不拜码头怎么可能?
“这一—”李守义有些尷尬,“却是不曾。”
“二叔,朝廷事大,可不是吃顿饭这么简单。”谢鳞这才明白里面的问题所在,无语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又夹了两筷子菜,“李大人正值英年,难道真想蹉跎於江南之地,
空耗一身学问吗?”
李紈不到三十、还是独女,按照封建时代的结婚年龄,李守中现在顶多五十左右,正是一个官员的最佳时间段,又是从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上退下,但凡他积极表现一下,也不至於最后鬱鬱而终。
“李家深受太上皇大恩,有些话不方便多说。”李守义並不想一直担任什么“五经博士”,“再说我们一直与八公各家交好。”
“二叔,八公各家虽说一直亲近太上皇,却从来都不会在两位圣人之间多话。”这一点谢鳞很好奇,因为他记得,武勛后来完蛋了。
正常来说,能让一个封建王朝开国世家彻底完蛋的罪名很少见,什么犯罪、家风乃至人命官司都很难,更別说是几个不肖子孙。
绝大多数情况下,“站错队”基本是唯一一种。
问题是,四王八公至今都没站队。
“这个。。:::”李守义有些尷尬,“我也劝过家兄。”
“李大人的脾气啊!”谢鳞只能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