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第1页)
第1152章
金銮殿内的气氛,因调查人选之争而再次陷入僵持。
太师李崇义一党咬死“避嫌”二字,坚决反对由御史台出面调查吴承安。
而皇帝赵真,既不能强行指派何高轩的人,以免落人口实,又绝不能让调查权落入李崇义手中。
他的目光在殿内逡巡,最终,落在了一位一直垂首肃立,看似与世无争的老臣身上——光禄大夫赵愈。
赵愈,年近六旬,乃是皇室远支宗亲,辈分极高,论起来,皇帝赵真还要称他一声皇叔祖。
他为人低调,不结党,不营私,在朝中资历极深,却从不轻易表态,是出了名的中立派、老好人。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皇帝、太师,还是何高轩,平日里对他都颇为敬重。
赵真心中一动,此人或可成为破局的关键。
他清了清嗓子,目光温和地看向赵愈,开口道:
“赵爱卿。”
赵愈似乎没想到皇帝会点他的名,微微一愣,随即步履沉稳地出列,躬身行礼,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与缓慢:
“老臣在。”
赵真看着他,语气平和,仿佛在商议一件寻常政务:
“方才太师与何爱卿对于派遣何人前往调查吴承安一事,各有见解。”
“太师担忧御史台与吴承安有亲,恐调查有失公允,此言,亦不无道理。”
他话锋一转,将难题抛给了赵愈:“赵爱卿乃朕之宗亲,德高望重,素来公允,朝野共知。”
“既然太师信不过御史台,那么,就请赵爱卿,为朕举荐一位合适的人选,前往蓟城与居庸关,调查吴承安之事。”
“务必选一位清廉刚正,能力出众,且与各方皆无瓜葛,足以令朝野信服之人。”
这一招,可谓高明!
直接将举荐权交给了看似绝对中立的赵愈,既绕开了李崇义的“避嫌”指责,又避免了皇帝自己指定人选可能带来的偏向性争议。
然而,赵愈闻言,心中却是暗暗叫苦。
他这把年纪,早已不求闻达,只想安安稳稳度过晚年,最怕的就是卷入这种顶级权力的倾轧之中。
这举荐人选,看似风光,实则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无论推荐谁,都难免会得罪一方,甚至两方都得罪。
他脸上露出为难之色,踌躇道:“陛下,老臣年迈昏聩,久不问具体事务,对于朝中年轻才俊,实在。。。。。。实在了解不多,恐怕难以胜任此等重任。。。。。。”
他试图推脱,不想沾这浑水。
但皇帝赵真岂能让他如愿?
赵真微微一笑,语气却不容置疑:“皇叔祖过谦了,您老历经三朝,慧眼如炬,对朝中官员之品行能力,何人能及?”
“此事关乎国战与朝廷体统,非德高望重如皇叔祖者,不能举荐出令各方信服之人,还请皇叔祖万勿推辞。”
皇帝连“皇叔祖”都叫上了,态度已然明确。
赵愈知道,自己今日是躲不过去了。
而就在这时,太师李崇义阴恻恻的目光也扫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