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虚名虽好却非首位(第1页)
“这老家伙真是太倔了!”“都到这份上了,还硬撑什么?”“好处都给你说得一清二楚了,难道就为了那点面子就要硬抗到底?”“这简直无法理解!”“真是的,就不该跟这老家伙啰嗦这么多,真烦人!”尽管胡大老爷心中诸多不满,但既然已经聊到这个份上,总不能半途而废。望着眉头紧锁、面色阴沉的朱元璋,胡大老爷决定采取更直接的方式。“陛下,咱就不拐弯抹角了!”“我就问,大堆的黄金白银,还有肥沃的良田,你动心不动心?”老朱这回没再继续沉默,老老实实地点了点头。“这些,我确实想要!”胡大老爷心领神会,一拍手,兴奋地说:“那你按我说的做,我保证你能财源滚滚,还能拥有众多良田,如何?”“想要银子良田?容易!”“我都能帮你实现!”---其实说到此刻,朱元璋已不再怀疑胡大老爷的用意。因为胡大老爷说得太清楚了。至少是把自己的打算、做法说得一清二楚。就是希望大明大力发展,迅猛前进。而与大明紧密相连的胡大老爷,就能在家坐享其成,品味大明日益强盛的甜美果实。就是这个打算。虽然手段狡猾。但……朱元璋却踏实了。“呃,惟庸啊,你给咱讲讲吧。”“你也清楚,咱在这些新事物上,确实没你那些想法和见识!”朱元璋难得地服了软,这让胡大老爷恨不得立刻高声欢呼。这种感觉,实在太好了。总算是摆脱了之前的郁闷。然而,胡大老爷并未太过张扬。因为他深知,老朱这人,固执得像头驴。他就是认准了自己的那点认知,根本不愿改变。现今机会难得,需迅速扭转认知。一旦错过,再难复寻。念及此,胡大老爷稍作思考,决定从朱元璋最热衷的财事着手。“陛下,咱们深入谈谈吧!”“您看,这里是应天城、金陵,不远处便是松江、姑苏,直至南边的闽越,沿海一带。”“这些地方,天然良港众多,陛下深知吧?”胡大老爷不再空谈,径直取过朱元璋案上的纸笔,开始勾画。朱元璋对大明疆域了如指掌,一眼便明。“知晓,继续说。”胡大老爷在图上的几个要点重重圈出,郑重道:“海上航行者,皆为大船。”“大船方能抵御远洋风浪,承载重物。”“因此,这些港口乃陛下需关注之重地。”“未来贸易,必聚于此。”“以松江为例,既临海外,又倚长江。”“此地天然接纳长江顺流之内陆物产。”胡大老爷在松江标记旁轻描一线,意指长江。朱元璋知晓,此乃长江之象征。“内陆物产皆经长江汇聚松江。”“松江物产之丰,不言而喻?”朱元璋皱眉,点头认可。他虽看懂了这些内容,却仍不明白其中的益处所在。胡大老爷并不在意朱元璋此刻是否理解。他的目的,是将这些知识——诸如海上马车夫荷兰与日不落帝国昔日崛起时的作为,传授给大明,为其补上这一课。“在松江集结后,大明面临两个抉择。”“其一,大明自建船队,含商船与战船,组队远航。”“初期不必远航过深,可从世界地图上邻近的小国着手。”“在大明寻常之物,于彼处则为未见之珍稀,能卖出高价。”“十倍、百倍之利,足以让陛下船队每趟满载而归。”“归来时,不仅带回金银,更有异国奇珍异宝与香料。”“大明富商本就钟爱此类,我们从海外带回,即便加价数倍售予他们,他们亦觉划算!”“这一进一出,单是差价,便足以让大明财源广进!”“陛下以为如何?”朱元璋闻胡大老爷此言,呼吸都变得急促。非愤怒,亦非不信,而是深信不疑,故而激动。胡大老爷所言,实在诱人。见朱元璋激动得眼红,胡大老爷心中暗喜。‘就知道你这老家伙爱财!’然而,这仅是忽悠的开始。“上述仅为一方面,尚有另一面。”“简而言之,应开放海贸,非但不禁,反要激励各地富商联手组建船队出海谋利!”朱元璋闻此,情绪高涨。“为何?”“为何要让他们获取此利?”胡大老爷笑着摆手。“陛下此言差矣!此利,他们定会谋取,无人能挡!”“贪婪,乃人之共性,商贾尤甚!”“他们世代经营海贸,陛下即便组建船队,也难以超越其专业。”“他们深知海贸利润之巨,怎会轻易放手?”“陛下应做之事,乃是使之公开透明!”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海贸可行,不禁且支持!但须纳税!”“设专门港口与市场进行交易,每笔交易均需缴税!”见朱元璋逐渐冷静,胡大老爷笑道。“如此,规矩既定,大明应得之利自得。”“若再遇走私者,陛下无论严惩,皆有依据。”“在大明生活,不遵大明规矩,受罚自是应当。”朱元璋听后,皱眉点头,显然明白其中利害。然而,他仍有疑问。“那海贸之利,仅此而已?”“仅为国库、内库增收,让奸商获利?”胡大老爷闻言大笑。“陛下,您只看到了表面啊。”“你可曾想过,不论是那些富豪商贾,还是大明自家的船队,他们的货物究竟源自何方?”“总不能是凭空变出来的吧?”“但百姓确会因此得益!”(本章结束)“什么?这只是第一层?”“惟庸啊,你这做法,着实让朕有些困惑!”“果真有如此神奇?”此刻,老朱的兴趣被彻底激发。他朱元璋,此生并无太多奢求,即便贵为天子,依旧保持着那份纯朴。渴望财富累积,渴望土地广袤。回想过往,朱元璋始终如此。质朴无华!虚名虽好,却非首位。在他看来,官员犹如家中雇工,国库便是家中银库,开疆辟土便是家中新增田产。这些观念,淳朴至极,无华而真。“既然陛下欲知详情,那便细细道来!”见老朱终被吸引,胡大老爷松了口气。“方才所言,交易之中皆可征税。”“且因利润丰厚,大明不妨加重税收,以充国库。”“只需确保监督,避免银两落入私囊!”谈及钱财之事,老朱尤为上心,闻言连连点头。“再者,除税收外,更关键的是增进百姓收入!”至此,胡大老爷不禁感慨。“民众生活艰难啊!”“不论土地多少,农耕全赖天意。”“风调雨顺之年,或许尚可温饱有余,略有积蓄。”“一旦天气稍有变故,一家人的温饱便成问题。”朱元璋闻此,心有戚戚焉。毕竟,他自家过往不也如此吗?胡大老爷继续言道:“百姓若想另寻生计,却无门路。”“要么为佃农,要么肩挑小物进城贩卖。”“除此,别无他法。”“但若有海贸,情形便大不同。”“海贸利润丰厚,商人岂会错过?”胡大老爷言及此,满面得意,笑而续道:“商人欲速运货物至远方。”“除购海船,组织货物尤为关键。”“但组织货物岂是易事?”胡大老爷愈发得意,笑而难掩,稍后才道:“商人无陛下之手握工匠、工坊。”“他们需自建工坊,聘人速制商品。”“且需大量人手!”“如此,便需付薪。”“对百姓而言,这不正是额外之收吗?”“即便这收入不能日日稳定,农忙时还得放下工作回家务农。”“但对农户而言,无论多么辛劳、时间多短、身体多疲惫,都无关紧要!”“只要能赚钱,他们都乐意去做!”“这对大明而言,无疑是件好事。”“百姓手中钱财增多,生活自然改善。”“百姓生活改善了,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才是海贸给予大明的真正福祉!”朱元璋至此恍然大悟。原来这其中还有这样的关联。不过,朱元璋仍有疑惑,连忙追问:“惟庸,农户若无手艺,岂非要错失这赚钱机会?”胡大老爷不以为意地摆手:“陛下多虑了!陶瓷、茶叶、丝绸,真正需手艺之处能有多少?更多还是需要劳力。那些不过是体力活,有何难处?稍加练习便能上手!至于技术活,自有工坊工匠负责!”朱元璋闻言,点头赞同。稍作思考后,他望向胡大老爷,略带犹豫地说:“惟庸你已说到这份上,朕也不再推脱。这样吧,先派一支船队,带上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出海一试!看效果如何,再议扩大之事,如何?”胡大老爷满意地点头:“甚好!”“不妨一试!”“待到见了甜头,不只商人,你也会主动为之!”“既如此,臣便先行告退。”眼见胡大老爷毫不犹豫地起身欲走,朱元璋急忙阻拦,不悦地道:“慢着!惟庸,你提了个主意便想甩手不管?”“哪有这样的道理?”“此事你不打算跟进?”胡大老爷闻言,头摇得如拨浪鼓,坚决地说:“绝无此理!臣能出谋划策已是极限,哪能再插手其他?陛下英明,朝中人才济济,何须臣多此一举?该言已尽,该提醒的也提醒了,余下便由陛下定夺!臣告退!”言罢,他全然不顾朱元璋的连声呼唤,大步流星而去,速度之快,仿佛身后有猛兽追赶。望着胡大老爷仓皇逃离的背影,朱元璋不禁气极反笑:“宋利,你说惟庸这是何故?”“他亦是与朕并肩作战的老友,还是朕的儿女亲家。”“怎就乐意宅在家中?”“他出山助朕一臂之力,难道还会危及性命不成?”宋利闻言,脸上露出苦笑。这等问题,他岂敢轻易回答?两位皆是权贵,他岂敢轻易得罪?陛下您自个儿发发牢骚便罢,莫要累及老奴啊!(本章完)胡大老爷从谨身殿匆匆逃出,心中仍感不安。他决定不再迟疑,小步快跑着离开皇宫,连声催促车夫加速回府。这皇宫,真是每来一次都心惊胆战!老朱那家伙会不会找个借口扣留我,让我为他卖命?出谋划策也就罢了,若真要我去办实事,那可万万不行。胡大老爷心里明白,自己不是那块料。并非他不知道如何应对,而是他太清楚这里面的门道,深知此事背后的复杂与庞大。更重要的是,其中牵涉的利益之广,令人咋舌。想想便知,虽是首次组建船队远航,但某些事实不会因此改变。:()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