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1章 你们不好奇我的身份和家世吗(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老爷,您别太在意了!”“一次落榜算不了什么,凭您的才华,何必担忧?”“家中不缺钱,您可以慢慢来。”“中了固然好,不中也没关系。”“不会影响家里的生活。”“千万别伤了身体啊!”另一边的宛如也柔声细语地安慰着。听罢两人的言语,胡大老爷终于明白过来。原来这两位早就派人去看榜单了啊。眼见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便以为自己落榜,心情不佳。这理由算什么?不过是借口罢了。干得不错,但以后别这样了。古人云:一个谎言需无数谎言填补。他不过是个出身不错的老士子。怎料后来引发诸多麻烦。不都是当初那个谎惹的祸?真是麻烦。庆幸的是,他现在决定不再隐瞒,也就算了。想到这里,他擦了擦嘴角,往后一靠,看着两位姑娘,意味深长地问:“你们不好奇我的身份和家世吗?”两位姑娘对视一眼,更早进来的如诗率先开口:“老爷身份如何并不重要,您对我们不薄,月例丰厚,已足够安心。”“我们曾尝试了解,但无果后便放弃了。”胡大老爷听后并未觉得奇怪。做外室的,多少会有不安。毕竟妾生子为庶,嫡子也得认姨娘。而外室则毫无名分。若不打听,心里难安。想到此,胡大老爷难得生出愧意。他叹息道:“在醉风楼遇到你们姐妹,后来缘分让我们走到一起。”"老爷承认,是被美色迷了心窍!""但我隐瞒身份并非不愿让你们进府,而是当初在醉风楼时我就用了假名,后来就一直这样了。"见二女紧张地注视着他,胡惟庸坦然一笑,傲然说道:"不过既然你们已猜到几分,那我也无需再隐瞒。我姓胡,名惟庸,现任正五品翰林学士。今年科考,我虽不用参加,但恰巧也是此次科考的主考官。因此这段时间特别忙碌。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二女听后震惊得张大嘴巴,满眼难以置信地盯着胡大老爷。胡惟庸哈哈一笑,分别在她们脸上捏了一下,才笑着解释道:"不然为什么把你们安排在这里?那是因为我家就在附近,走几步就到了!"------------胡大老爷沉浸在美色的陪伴中,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与此同时,皇宫内朱元璋正和胖儿子一起皱眉批阅试卷。最近几天,朱元璋一直在思考是否要废除禁海令。父子二人聚在一起商讨此事,而胡大老爷先前提出的建议也成了讨论的重要参考。朱元璋根本没让别的大臣参与讨论这件事,直接找来自己肥胖的儿子商量。在他心里,这是关乎老朱家祖训和家法的大事,别人掺和什么?吃饱了闲得慌吧!眼前的试卷是这次殿试中言之有物的一批。不管支持还是反对禁海,至少这些答卷不是胡乱瞎说,而是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理由。虽然内容可能显得浅显,甚至有些想当然,与实际朝廷情况有所出入,但思路基本没问题。有些地方还让朱元璋父子眼前一亮。特别是朱标,对其中几份答卷颇为欣赏:“父皇,您看看这份,这人的观点跟胡公的有近一半相似呢!”“仅凭这点,我都打算让他将来在我手下做事!要是真有胡公一半的能力,那就太好了!”朱元璋瞪了儿子一眼,看了看卷子,不悦地说:“你胡思乱想什么呢!这人只是在方向上与惟庸相似,深度连三分之一都不到!”“方向和广度决定视野,而深度体现能力。这样的人,你也指望他有惟庸一半的能力?再历练十年再说吧!”朱标闻言苦笑,再看那卷子,也平静了许多。显然他也意识到,在新科士子中轻易找到堪比胡惟庸这样的顶尖官员实在太难。与其空想,不如先想想禁海令的事。“父皇,依儿臣之见,这禁海令还是废除为好!”“若你将禁海之事记录在皇明实录中,即便后世子孙日后决定开放海禁,也会为此困扰。”“毕竟,不论将来情况如何,一旦开海便是违背祖制。”“反之,若现在废除禁海令,皇明实录中没有这条记载,后世子孙若执意禁海,仍可施行;若无需禁海,则无需为此忧心。”朱标的言辞显然是从一位未来大明继承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实际上,他对这本皇明实录感到十分头疼。有些规定他很赞同,但有些禁令却让他难以接受。简单来说,你现在执行起来或许顺手,但将来解除时麻烦可不小。更巧的是,他朱标正是下一任大明皇帝。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在他身上成为现实。,!朱元璋听罢朱标的话,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目光呆滞地望着远处的殿门,许久未开口。多么迷茫啊!当初修订皇明实录时,一方面是为了让后人知晓自己的功绩,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对后代的告诫都写入其中。归根结底,这不过是一种传统父辈希望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后代的行为罢了。或许他固执、孤僻、倔强,但他的初心无疑是善意的。然而如今看来,这样的做法反而成了束缚后人的枷锁?回想起来,这未免有些悲哀。不过,朱元璋并非个多愁善感之人。历经刀山火海的他早已没有那些矫情的情绪。他只是短暂感叹了一下便释然了。再次审视桌边的大明堪舆全图后,他沉声说道:“标儿,凡事切忌偏颇。”“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虽然开放海港有益,但也不能忽视海盗的威胁。”“而且,开放海港并不是皇帝下一道旨意就能立刻决定的事。”“官署、人力、资金、规章制度,这些都需要仔细考量。”“所以,我们可以先尝试开放部分港口,一边观察效果,一边锻炼人手。”“但是那些容易被海盗登陆的地方,还是要保持禁海,必须严加防范。”“我大明的百姓怎能容忍外族肆意杀戮?!”朱标听后重重点头。显然,父亲的这项政策正中他的下怀。其实,他本来也想劝父亲不要凡事都这么冲动。父亲的性格比他急躁得多。现在父亲自己想清楚了,那是再好不过。父子商议之后,此事便定了下来。因此,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当场宣布了自己的决定。然而,李善长听到这话,却感到心惊胆战。这是出了什么状况?他是当朝啊!辅佐君主治理百姓本就是他的职责。但现在,朱元璋的政策已经出台,而他不仅没参与讨论,甚至一点消息都没得到。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是否尴尬的问题,而是让人感到背后发凉。这是朱元璋对相权的试探吗?还是他对李善长有别的不满?亦或是朱元璋另有计划,不想让他知晓?无论如何,李善长不能再坐视不理。于是,他在开海这件事上决心争取存在感。他二话不说跳出队列,在满朝文武的震惊目光中,直言反对朱元璋解除部分港口海禁的旨意。这意味着,李善长竟要正面硬刚朱元璋!------------此刻的李善长,确实展现出了百官之首的气势。他站在大殿,从容陈词,气度非凡。“陛下,解除海禁不仅关乎海防稳定,还涉及诸多实际问题,如官署设置、兵力调配以及财政支出。”“我们当初实施海禁,主要是为了避免海盗侵扰沿海地区。”“如今我国并无强大海军,沿海驻军也有限,陛下贸然开放海禁,岂非让财富暴露于危险之中?”“一旦引来海盗大规模袭击,岂不是祸及沿海百姓?”“恳请陛下慎重考虑。”李善长所言并非空穴来风,反而条理清晰,颇有说服力。他的话音刚落,他的亲信官员们立刻站起,毫不犹豫地支持他。顿时,朝堂气氛热烈。然而朱元璋却毫无反应,只是静静地看着众人轮番发言。甚至等大家说完,他才慢悠悠地开口问道:“还有谁对此事有不同意见?”见皇帝并未动怒,又有人纷纷站出来表态支持李善长。毕竟,李相已发话,皇帝也没反对,此时不表态,难道真要与李相作对?一时间,大殿内约半数官员纷纷附和。面对眼前的局面,朱元璋表面平静,仿佛只是陷入沉思,静静地看着。但他的内心早已燃起滔火。这简直不可饶恕!在他的王朝里,丞相不过是他朱家的一个管家罢了,就算是丞相之首,也不过是管家的头目。然而现在,这个管家竟然站出来反对他。且不说他的话是否有理,单是这些不假思索就附和的人,竟占据了朝廷的一半。这意味着,这半个朝廷实际上是跟随李善长的?如此一来,这天下、这朝堂,到底是谁说了算?这江山,到底姓朱还是姓李?朱元璋早就想废除丞相制度了,但此刻的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李善长的举动让他感到极大的威胁。上一位丞相胡惟庸都没能做到这种程度。胡惟庸虽机智,但他拉帮结派通常是在有政治分歧时。因此,在朱元璋眼里,他并不特别突出,最多是个需要被罢免的对象。但李善长完全不同。无论是此人本身,还是他所处的位置,都在威胁着朱元璋的皇权。朱元璋生性多疑,善于联想,尤其作为家族的开创者,他觉得有必要为子孙后代考虑。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多年执政经验,他敏锐地察觉到,丞相确实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助手。如今的局面,他无疑是皇权最大的威胁。看看霍光如何掌控朝政,再看曹丞相如何挟持天子号令诸侯,便可知丞相的特殊地位注定与皇权对立。无论是有抱负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心怀私欲之人,只要心存欲望与目标,便难免与皇帝立场冲突。毕竟,二者的权力范围在朝堂中交织,皇帝虽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却也无法完全掌控百官。若丞相有所图谋而皇帝反对,局面将异常棘手。即便再强势的君主,也难以清除所有反对势力。即便是朱元璋这样冷酷的统治者,也无法将朝廷中的大多数官员一举铲除,因为这样做会致使国家机器瘫痪。然而,视国家为私产的皇帝怎能容忍自己的基业衰败?相比之下,丞相有着众多支持者和家族力量的支撑,若换一位皇帝,或许不仅无损反而得益。:()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