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2页)
所以谢元提没有硬为难自己,而是去了自己手底下一个隐秘的庄子里修养,庄子里的下人不知道他的身份,只知道他是庄子背后的主人,也不怕走漏消息。
等天气好些、沿途的关卡没那么严了,就可以再出发了。
只是和谢元提想的不太一样。
他以为他足够坚定,决然离开,束缚消失,只会浑身放松。
但离京城远了,他反而感到一道若有似无的绳索,从京城追逐而出,捆住了他。
谢元提有些恍惚的茫然,过了几日,才迟钝地意识到,他对盛迟忌,有种难言的不舍。
前世盛迟忌硬是将他们牵扯到了一起,这辈子他们又纠缠了那般久,会有不舍……也正常。
可是再不舍,谢元提不会接受被限制自由,连出宫出城也被禁锢的下场。
他前世尝过许多次了,怎会重蹈覆辙。
庄子里一切几乎自给自足,为了避免被锦衣卫察觉,谢元提没让人出去打探消息,在庄子里过了个年,又隔了半个来月,庄子里需要采办东西了,才让出去采买的人顺道打探了下京城的消息。
采买的很快回来,将打听到的消息事无巨细报给了谢元提听。
几乎都是半个月前的消息。
半个月前,太后倏然薨逝。
本来身体好了些的建德帝猝然得知消息,又吐了口血倒了回去,只得命太子继续监国大任。
据说那位颇富传奇色彩的太子殿下,愈发的喜怒难顶、深不可测了,行事冷厉手腕铁血,上下都战战兢兢的,不敢犯错。
也不知怎么的,太后薨逝后,太子并未操办皇家规格的葬议,只道太后生前清修佛法,不喜大操大办,就这么略过去了。
比起太后堪称简陋敷衍的葬议,太子的另一番举动却格外大手笔——就在谢元提离京几日之后,太子派出了数支兵士,由北至南的,清剿匪徒。
靖国公府的世子领了军衔,在剿匪中获功不少。
建德帝从前嫌麻烦、嫌军费高,四处留下不少隐患,盛迟忌做事讲究实务,比拖泥带水瞻前顾后的建德帝雷厉风行,年前年后匪徒不少,这一番突如其来的清剿,也是造福了百姓,一时民间也有不少对太子的称颂之声。
外人都以为这一番动作是为功绩,谢元提听着消息,却有丝默然。
盛迟忌为何忽然有这般举动?
是担心他不走官道走小道,遇到豺狼虎豹匪徒强盗么?
心底那一丝极为复杂的情绪纠结着,谢元提转瞬又摇了摇头,也可能是他多想。
毕竟直到他离京,盛迟忌仍没开口说过什么,也未曾坦白过恢复记忆的事。
谢元提恼了不让他开口,他还真就不说了。
打探到官道上查得没那么严密了,谢元提与海楼用了特殊的暗号联系上,寻了支从辽东那边采办了丹参鹿茸等特产南下的商队,来捎走了谢元提。
一路走走停停,看看辽阔的雪野、冰冻的湖泊、连绵的群山,谢元提心底那丝萦绕着的烦躁逐渐平息。
从上辈子到今生,他活了二十余年,几乎所有的时光,都花在谢家和王朝中,最后那段时日,却又失去了听觉和视力,以及自由。
如今他第一次有卸下身上的担子,能暂时什么都不必想,平静地看看山山水水,竟有一丝宽和的慰藉。
但心里什么都不用想的时候,他反而想起了盛迟忌。
也不知道……盛迟忌怎么样了?
这辈子的盛迟忌不像前世那般,在宫中经受了很长一段时日的欺辱,也没有被建德帝当做刀使用后猜忌丢弃,一路有惊无险,还算顺畅地被立为了太子,没有前世那么多坎坷。
死去的人会在活着的人心底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盛迟忌对他的执着,大概就像兰妃一样,偏执地追寻了太久,反被蒙了眼。
而今盛迟忌一路坦荡,他离开了,或许遮掩在盛迟忌眼前的迷雾便会散开,让他想清楚。
想清楚了,便不会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