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3章 甲申政变(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光绪十年(1884年)的汉城,寒风卷着雪粒子打在宫墙上,像极了暗地里磨牙的声音。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的公馆里,煤气灯把两个影子拉得老长——他正攥着开化党首领金玉均的手腕,唾沫星子溅在对方脸上:“金君可知,我国明治维新之初,亦需雷霆手段!如今大清深陷中法战事,正是你们效仿我国‘大政奉还’的绝佳时机!兵械我已备妥,今夜动手,事成之后,朝鲜的新政,由你们说了算!”金玉均喉结滚了滚,指尖在膝盖上掐出红印:“公使大人,闵妃那伙人靠着大清撑腰,党羽遍布朝堂……”“怕了?”竹添猛地松开他的手,紧接着拍在案几上,茶盏震得叮当响,“大清不过是纸老虎!你看伊藤大人在天津何等强硬,李鸿章还不是得让三分?只要你们控制住国王,打出‘革新’旗号,我日本兵就在宫门外候着,难道还护不住你们?”这话像把火,点燃了金玉均的野心。他猛地起身:“好!就依公使所言!”另一边的昌德宫,闵妃正捏着袁世凯递来的密信,指甲在“日本运械入汉城”几个字上划来划去。袁世凯站在阶下,声音压得很低:“娘娘,大清待朝鲜如兄弟,漕运的粮、北洋的枪,哪样不是倾力相助?您看我大清太后,垂帘听政三十年,内安外攘,靠的就是稳住自己人、防住外人钻空子。那开化党喊着‘改革’,实则是要夺您的权、断朝鲜的根——他们要是成了,您和国王,不就成了日本手里的泥人儿?”闵妃往暖炉里添了块炭,火苗“噼啪”一声窜起来:“袁大人说得是。这帮毛头小子,忘了壬午年是谁帮他们平的兵变?真当日本是菩萨吗?不过是想把朝鲜当跳板,迟早要跳到清国头上。”她抬眼看向袁世凯,这个五短身材的年轻人,眼神里的狠劲倒比那些老臣更让人踏实,“宫里的事,我心里有数。宫外的兵,就拜托袁大人了。”“娘娘放心,袁某当仁不让。”“……”12月4日的邮政局宴会厅,酒过三巡,金玉均突然摔碎酒杯。埋伏好的武士像从地缝里钻出来,举刀就往亲清大臣身上砍。兵曹判书柳万春被按在地上,挣扎着嘶吼:“你们要造反!”鲜血溅在国王李熙的龙袍下摆,吓得国王瘫在龙椅上,被开化党人架着往内殿拖。“陛下莫怕!”金玉均拽着他的袖子喊,“我们是要帮您推行新政,摆脱清国控制!”混乱中,闵妃的亲信趁乱从后窗翻出去,疯了似的往清军大营跑——“快去报袁大人!开化党反了!”清军大营里,袁世凯正对着地图发呆,听到报信的人连滚带爬闯进来,猛地一拍桌子,“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干他娘滴!”副将犹豫着:“大人,要不要等北洋的命令?”“等?”袁世凯抓起腰刀往肩上一扛,“等命令到了,国王早被绑去日本了!”他指着地图下令:“左路去守住宫门,别让日本兵进来添乱;右路跟我冲,直接去救国王!告诉弟兄们,见着开化党就抓,敢反抗的,格杀勿论!”清军的马蹄声踏碎了汉城的夜。左路军刚到宫门,就撞见日本兵举着枪拦路,双方“噼里啪啦”交上了火。右路的袁世凯带着人翻墙入宫,正撞见金玉均指挥手下锁宫门,他抬手一枪打在门闩上:“金玉均!你勾结外寇,弑杀大臣,真当没人治得了你?”枪声惊动了宫里的侍卫,不少人本就心向闵妃,见状纷纷倒戈。开化党人手里的枪还没捂热,被缴械投了降。有的还钻进桌子底下,护脑袋不顾屁股。金玉均见势不妙,拽着几个亲信往后门跑,半路撞见竹添进一郎,“快上车!”金玉均感激的差点落泪,连夜往仁川港逃——那里有日本军舰等着接应。三天后,汉城的血迹刚被清洗干净,闵妃迫不及待在偏殿接见了袁世凯。她屏退左右,端起茶杯递过去,声音里带着后怕:“袁大人,这次若不是你,我和国王……”话没说完,眼圈先红了。袁世凯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杯沿的温热:“娘娘言重了,护佑朝鲜,本就是清国的责任。”闵妃看着他,这个不算高大的男人,此刻站在那里,倒比宫门前的石狮子更让人安心。她忽然笑了:“袁大人年纪轻轻,倒是比那些老臣有担当。以后汉城的事,还要多仰仗大人。”“……”这场政变像块石头,在朝鲜的池子里砸出了满池涟漪。京城里却传出些风言风语:“听说了没有?闵妃单独召见了袁世凯,嘻嘻,屏退了所有宫女,一个孤男,一个寡女,你说袁世凯,一个人待在朝鲜,5年了,身边也没个女人。”,!另一个人说:“你咋知道袁世凯身边没女人?他府里有个朝鲜美人,是闵妃的远房妹妹。”人们就爱嚼舌头,说起男女之事添油加醋,好像他们亲眼看到一样。袁世凯府里的那个女人,其实是朝鲜官员金允植送给他的妾室,跟闵妃八竿子打不着。强势的两个男女相处时间长了,难免不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忍不住往歪了想。操纵甲申政变背后的大佬,是东京的伊藤博文,日本天皇要把朝鲜逼到自己身边,这次政变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态度很强硬,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摊牌了。三个月后的天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坐在谈判桌前,老李咳嗽着擦着汗,伊藤博文用指敲关节敲着桌面:“中堂大人,甲申之事,皆因双方驻军猜忌而起。依我看,不如两国同时撤军,以后朝鲜有事,出兵前知会一声即可。”李鸿章看着条约文本,心里清楚这是日本要对等的出兵权,但中法战事还没了结,实在没力气再跟日本翻脸。他提笔签字时,笔尖在纸上顿了一下——这一签,等于承认日本能名正言顺插手朝鲜事务了。消息传到东京,天皇连夜召见大臣:“清国退让一步,便是我等进十步之机。”而北京的朝堂上,慈禧正看着奏折皱眉:“只要朝鲜还认我大清当宗主,些许让步算什么?先把南边的事解决了再说。”“……”任谁也没人想到,这一步退让,成了日本蚕食朝鲜的开始。十年后东学党起义,日本兵拿着《天津条约》当通行证,大摇大摆进了朝鲜。而清军再想派兵时,对方早已布好了局。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倒下时没人在意,直到最后一块砸在甲午年的海面上,才惊觉整个东亚的格局,早就被那年冬天的汉城政变,悄悄改写了。:()清宫秘史十二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