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云南大理回民起义(第1页)
咸丰六年(1856年)夏七月,瓢泼大雨砸向云南大地,彼时,楚雄知府崔治中,袒护云南汉人,竟下令“屠杀回党”,一时间,蒙化(今大理巍山傣族自治县)、赵州等地回民四处奔逃,清军士兵见一个杀一个,瞬间陷入血光之中——“杜先生,不好了,快回家看看吧,乡亲们和你的家人遭遇了不测。”正在蒙化(今巍山)讲学的杜文秀,放下书本,骑上快马就往家里奔。~晚了一步,杜文秀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雨水被鲜血染红,乡亲们倒在血水中,早已没了气息。推开家门,爹、娘倒在堂屋门口,“爹!娘!您们醒醒,孩儿无用!”杜文秀撕心裂肺哭着,此时清军已经退去,文秀的眼泪随着大雨流畅……杜文秀是云南大理人,出身回民家庭,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三字经倒背如流。18岁时,曾得到了一本《六韬》,据说此书是汉丞相张良所着,文秀爱不释手,日夜钻研。本来前程一片光明,然而,32岁时,亲人的惨死,清政府的压迫和残忍,让他的人生,就此发生了转折。“回民的日子太苦了,交不完的赋税,干不完的义务工!”我绝不能在沉默中死去!杜文秀决心推翻清朝的统治,为回民争取自由和平等。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文秀变卖家产,购买武器和粮食,振臂一呼,带领上千人,迅速攻下了大理府衙。在众人簇拥下,于大理府署建立“大理政权”,自任“总统兵马大元帅”,“平南王”的大旗,飘扬在府衙门前旗杆上。谁能想到,这位自幼饱读诗书、曾中秀才的回民领袖,将在滇西大地上,书写了一段持续18年的抗争史诗。“……”建立了新政权,废除了清朝制度,杜文秀的谋略迅速显现。他没有沿用传统农民起义的粗放治理,而是仿照明朝官制建立政权体系,设“三司六部”处理政务,颁布《管理军政条例》规范军纪。针对云南多民族杂居的特点,他提出“不分汉回,一体保护”的口号,甚至让汉族将领担任要职。这些政策打破了民族隔阂,政权组织迅速壮大。短短三年间,起义军便控制了云南53个州县,人马从最初的千人,发展到了十万之众。滇西烽火惊动了慈禧,慈禧传旨云南总督张亮基,限期剿灭杜军。张亮基不敢怠慢,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大理城。正在与众将谋划之时,探马来报:“报总督大人,杜军主力东征昆明,城内兵力空虚,请大人定夺。”张亮基大喜,“天助我也!弟兄们,活捉杜文秀,太后有赏!”随后,他派参将褚克昌率3万大军突袭大理。乌云悄悄压向了大理,风雨欲来。当时大理城内仅有数千守军,人人自危,诸将皆主张死守。杜文秀不动声色,带着亲卫登上五凤楼观察地形,他看到东面山高壁仞,西面树林茂密,正是设下伏兵的最佳去处。杜文秀脸上露出笑容,心中定下了“诱敌深入,围点打援”之计。营帐之中,气氛凝重,杜文秀神色冷峻,凝视着眼前一众将领。“诸位将领,如今清军大兵压境,这是一场硬仗,但也是我们的机会!”“平南王,危机就在眼前,是攻是守,您下命令吧!”杜文秀心中一暖,沉声道,“好,我这就排兵布阵。“马如龙听令!”马如龙立刻出列,单膝跪地:“末将在!”“我命你出城迎敌,许败不许胜。”“平南王,您这是?”马如龙大惑不解。“马将军,你只管听命,你且战且退,将褚克昌的主力,引诱至洱海西岸的狭长地带。切不可恋战,务必按计划行事。此乃诱敌关键,切切牢记!”杜文秀目光炯炯地看着马如龙,一字一句地说道。“末将领命!末将定当不辱使命!”马如龙领命而去。接着,杜文秀宣道:“蔡廷栋听命,”蔡是杜的女婿,杜军五虎上将之一。“末将在!”蔡抱拳出列回道。“你带一队人马埋伏在苍山斜阳峰险要之处,待清军半渡洱海月溪之时,你率军突然杀出,截断他们的退路。此乃重中之重,关乎全局,断不可让清军有逃脱之机!”“遵命!平南王放心,我等定当拼死一战,完成任务!”蔡廷栋领命离去。文秀转向水师参将陈超:“陈将军,您率洱海东岸的水师!待苍山伏兵杀出,你们便同时发难。火枪与土炮齐发,在水面交织出火网,让清军插翅难逃!”陈超高声应道:“大帅,我水师定不负重托,定叫清军葬身洱海!”将领们各自领命而去,杜文秀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祈祷,上帝保佑,保佑此次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数日后,战斗打响。马如龙依计出城迎敌,稍作抵抗便佯装不敌,且战且退,成功引诱褚克昌主力进入预定区域。,!当清军半渡洱海月溪,埋伏在苍山斜阳峰的义军,如猛虎下山般杀出,喊杀声震天动地,截断了清军退路。与此同时,洱海东岸水师也迅速行动,火枪、土炮齐鸣,一时间,洱海之上火光冲天,瞬间,清军陷入了绝境。在义军的猛烈攻击下,清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死伤过半,剩下的,只恨爹娘少生了一条腿。此役,清军全军覆没,褚克昌见大势已去,挥剑自杀。这场大捷,犹如春风吹过田野,杜军士气如虹。杜文秀以少胜多的消息,迅速传遍滇西,自此,清军三年未敢再进攻大理。“……”同治元年(1862年),起义军迎来鼎盛时期。杜文秀在大理推行轻徭薄赋,修复水利,大理至腾冲的商道重新畅通,回民与汉、彝、白族百姓在市集上互通有无,政治上三教并行,政通人和。治下一度呈现“仓廪丰实,夜不闭户”的景象。但清廷,绝不能容忍西南边陲独立政权的存在。同治二年(1863年),新任云贵总督劳崇光,调集川、滇、桂三省兵力,对起义军发起全面围剿。面对危局,杜文秀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亲率主力东征,以“围魏救赵”之策直逼昆明。起义军兵临昆明城下,马如龙部攻破东门,眼看城池将破,却因内部出现分歧功败垂成——部分将领主张“劫掠三日,弃城而走”,这与杜文秀“禁扰百姓”的军令冲突,延误了攻城时机。此时太平军已灭。清廷趁机调湘军来攻,起义军被迫撤退,东征功亏一篑。此次失利成为起义的转折点。清廷开始调集精锐力量,决心拿下大理。同治七年(1868年),慈禧委任岑毓英接任云南巡抚,此人老谋深算,深谙“剿抚兼施”之道,他一边以重兵围剿,一边招降起义军内部动摇分子,不少将领在威逼利诱下倒戈,起义军控制的州县逐渐缩减。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清军完成对大理的合围。岑毓英率军切断了大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此时的大理城内,起义军仅剩2万余人,且粮草渐尽,但杜文秀仍沉着部署:他令养子杜万荣守东门,女婿蔡廷栋守西门,自己亲守北门制高点五华楼,利用苍山溪流构建护城河,在街巷间设置暗堡,准备与清军展开巷战。三月,清军发起第一次总攻,岑毓英亲自督战敢死队冲击南门,却被起义军从城墙上抛下的火弹击退,湘军死伤千余人。杜文秀趁夜派精锐突袭清军大营,焚毁粮草数十车,迫使岑毓英暂缓攻势。岑毓英四处碰壁,于是改变策略,不再强攻,转而用大炮日夜轰击城墙,至七月,北门城墙被轰塌十余丈,清军蜂拥而入,此时杜文秀率军杀出,双方开始了残酷的巷战。杜军依托民房构筑工事,与清军逐屋争夺,五华楼下的血战持续了整整三日,双方尸体堆积如山。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大理城已弹尽粮绝,不少士兵因饥饿丧失战斗力。杜文秀登上五华楼,望着城外尸体如山的惨景,伤感对身边将领说:“我起义十八年,只求各族平等,如今大势已去,不可让百姓再遭屠戮。”正月十六日,他遣散众将,随后穿上平南王战袍,饮下了鹤顶红。临终前,他令养子将自己的遗体送往清军大营,以“愿以一死换全城百姓性命”。然而,杜文秀的牺牲未能换来承诺。清军入城后,岑毓英背弃约定,纵兵屠城三日,大理城内火光冲天,曾经繁华的街巷化为瓦砾。至正月十九日,持续18年的大理起义彻底覆灭,杜文秀的英勇事迹,在滇西大地流传至今。:()清宫秘史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