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名臣鄂尔泰(第1页)
在推行雍正新政过程中,能够很好执行新政的官员有很多,但被雍正称赞“模范督抚”的有三人,分别是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当时他们担任的职务如下:鄂尔泰:任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为雍正皇帝镇守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李卫:任浙江总督,监管江南海塘工程、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还将江南第一大帮“漕帮”掌控于手中。田文镜:任河南、山东总督,兼领太子太保衔。在河南、山东推行“摊丁入亩”,整顿吏治、清理亏空,为“养廉银制度”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下面咱就聊聊鄂尔泰的那些事。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家族渊源深厚,祖上世居汪钦(今辽宁省新宾县东部),他是国子祭酒鄂拜之子,国子祭酒是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北大校长。他的祖辈是老革命,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为清朝的崛起与奠基立下赫赫战功。鄂尔泰遗传了老爹的文化基因,自幼沉浸于四书五经的浩瀚海洋,八岁便开始研习作文与书法。年少之时,他便在科举之路上披荆斩棘,二十岁时,在顺天乡试中举,故而名噪一时,要知道有的学子一生都未能中举,比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民国时期的大总统袁世凯。当时有一老儒生不服气,心说他不就是凭借有个好爸爸中榜的吗?于是找到鄂尔泰斗诗。老儒生嘴角撇着,出了一个上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此联巧妙地将“珠”与“朱”谐音,以五官位置和朱熹与孔子的学问高低作比。鄂尔泰稍加思索,对出下联:“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过先生。”以眉毛和胡须生长的先后,寓意后来者居上。嘿嘿!后生超过了老儒生,众人听后都对他的才思敏捷赞叹不已。老儒生羞愧逃走了。有道是“学而优则仕,”此后,他承袭佐领世职,担任三等侍卫。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他,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他的仕途陷入了低谷,多年间升迁无望。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36岁的鄂尔泰才终于出任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类比现在中级法院或检察院的庭长。人到中年不上不下,基本决定仕途停滞不前,他心中难免涌起壮志未酬的苦闷。思绪万千,感慨岁月流逝。鄂尔泰在诗中喟叹“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然而,他决然想不到,命运的转折已悄然临近。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机遇可谓是机缘巧合,曾经的皇子胤禛,曾经想结交鄂尔泰,彼时的鄂尔泰以“皇子不可交结外臣为由”,婉言谢绝。然而他的此举,反而得到了胤禛的赏识,认定他是一位直臣。有了好印象,胤禛即位后,提拔鄂尔泰来到了自己身边。雍正元年(1723年),他先是被委以云南乡试副主考之重任。在任期间,他秉持公正严明的作风,铁腕杜绝科场弊端,确保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同年五月,他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越级提拔为江苏布政使。类比现在江苏省副省长兼财政厅厅长。在江苏任职期间,鄂尔泰深入民间,明察暗访,针对当地诸多积弊,果断颁布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条约,诸如“禁唆讼”“禁赌博”“禁土豪”等,犹如春风化雨,使当地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他心系民生,奏请减免苏松地区沉重的浮粮,严惩拐骗买卖少女的罪犯,彰显了他的正义与担当。在赈济灾荒之时,他不仅严厉惩治中饱私囊者,更是以身作则,捐出自己的公使银购买谷物,以备赈灾之需。同时,他还慷慨解囊,捐出俸禄修缮苏州紫阳书院,以培养人才。闲暇之余,他与文人学士吟诗唱和,足见其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真正让鄂尔泰名垂青史的,当属他在西南地区大刀阔斧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当时,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这些地区长期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们俨然土皇帝,手握军政大权,肆意对领地内的百姓进行剥削与压迫。土地、山林、水源皆被其牢牢掌控,百姓毫无自由可言。更为严重的是,土司之间时常为争夺地盘相互攻伐,致使当地战乱频繁,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的发展。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让心怀天下的鄂尔泰痛心疾首。他深知,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雍正三年(1725年),鄂尔泰被任命为广西巡抚。然而,在赴任途中,他又改任云南巡抚并兼管云贵总督事,原来云南更需要鄂尔泰这样强硬的人去处置。,!抵达云南后,恰逢四川东川、乌蒙、镇雄等地的土司相互攻杀,局势一片混乱。而东川府虽名义上已实行改土归流,实则徒有虚名。鄂尔泰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当即意识到这是推行改土归流的绝佳时机。他当机立断,果断奏请将东川划归云南,并迅速派兵进驻东川,改设流官进行管辖。此后,他又将目光投向镇沅、沾益等地的土司,采取果断行动,擒拿“罪名土司”,并在这些地方分设州县,就此,改土归流的大幕正式拉开。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并非一帆风顺。土司们深知改土归流将彻底剥夺他们的特权,纷纷奋起反抗。面对重重阻力,鄂尔泰心中信念坚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精心制定了“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的方针,剿抚并用。对于那些顽固抵抗的土司,他毫不手软,果断派兵征讨。而对于愿意主动投献的土司,则给予安抚,甚至让表现优异的土司担任流官,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少改土归流的阻力。在征讨乌蒙、镇雄土司时,鄂尔泰任命游击哈元生率兵出征,并致函川军协同围剿。面对土司联军的顽强抵抗,鄂尔泰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必须取得胜利,彻底打破土司的割据势力。经过一番激烈的浴血奋战,终于成功击败土司联军。随后,在乌蒙设乌蒙府(后改称昭通府),在镇雄设镇雄州。鄂尔泰重拳出击,让其他土司见识到了朝廷推行改土归流的坚定决心。除了军事手段,鄂尔泰还极为注重改土归流后的治理工作。他深知,仅仅更换官员远远不够,还需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于是,他精心挑选有能力、肯吃苦、清正廉洁的流官到各地任职,确保新政能够切实有效地推行。推行改革势必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这些土司在当地拥有很大的实力,他们不会束手就擒,于是联合起来不断向朝廷弹劾,、污蔑鄂尔泰,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鄂尔泰利用他的智慧一一化解这些土司的疯狂进攻。比如他利用雍正:()清宫秘史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