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中小
第39章(第2页)
以及他们二姑奶奶家十五岁女儿,七岁儿子。
再加上三姑奶奶家的十四岁儿子,十岁女儿。
当别人家的家学夫子,就这点不好。
别看管吃管住,包了一切的生活花销,加上银钱也颇丰。
可多数时候,还是没人愿意来的。
水平一般的,家学自己都嫌弃。
水平还算不错的,又没必要来。
所以当时纪家家学宁可留着贾夫子,也换不了旁人,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能请到东昌府教育世家文家人过来,就是卖了之前的关系。
可人人都知道,这关系用一次少一次。
他们家如今还是这种情况。
所以也是难办。
这同样是家里觉得偏心的缘故。
毕竟这事难办,不办也没什么。
却因为心疼大伯,愿意动关系了。
都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道理。
像纪家这种,最小的学生七岁,最大的学生十五,还是个女孩子。
多数夫子为了避嫌,又或者觉得麻烦,都不愿意来。
文夫子想到叔叔的嘱托。
说是纪家家风还算正,他家过世的纪祖父纪探花,曾经办过文家忙,所以必须帮了这个忙。
还跟他说,若那孩子实在顽劣,教到年底回来即可。
当然要提前跟他们说明白,也好让纪家提前找人。
这也算还了当年的恩情。
这也是文夫子答应过来的原因。
他家中事情也多,教到年底也差不多了。
到时候借着过年放假,正好不过来,把文家欠的还清即可。
至于天赋不天赋的,倒不是文家考虑的范围。
毕竟天赋这种事,可遇不可求。
在文家人看来,尤其是眼前的文夫子看来。
读书的天赋,不在于是不是过目不忘,是不是二十八天内背完四书。
而在于勤,在于思考,在于读书对这个学生的意义。
能教出举人进士自然很好。
但若能培养出一个善于思考,又热爱生活的学生,同样是一个老师的成就。
“走吧,找个地方住下,再送去拜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