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1页)
如果杜基真的在定陵,周昂和袁绍只会觉得这是袁术的诱敌之计,还是最不走心的把他们当傻子一样耍的诱敌之计。
荀晔眨眨眼睛,“叔,杜氏和袁术有仇吗?”
“他说袁术到南阳后搜刮百姓供应军需,南阳百姓不堪搜刮度日艰难,连带着和南阳离的近的定陵、舞阳各县也受到影响。他不忍看到百姓受苦,所以想让袁绍打走袁术还百姓安宁。”郭嘉阴阳怪气的复述道,“袁本初坐拥冀州,若能让袁公路远走他乡,定能让豫州百姓重见天日。”
荀晔:???
“不忍看百姓受苦?还百姓安宁?”
那家伙看起来人模人样,怎么说出来的没一句人话?
袁术搜刮百姓供应军需,袁绍当家做主能好哪儿去?冀州的情况未必比豫州强好吧。
“听他胡扯。”郭嘉白了一眼,“定陵的大姓不多,杜氏是其中最显赫的一家,他要是真想还百姓安宁还用得着掺和进袁氏兄弟的争斗?整个定陵就他们家对百姓压榨的最狠,他手上漏出来一点儿都能让定陵没那么多背井离乡的百姓。”
“长社也没能幸免。”戏焕补充道,“杜氏家产多在定陵,但是自从杜基到长社为官,长社县已有上千亩良田易主。”
荀晔骂道,“衣冠禽兽。”
等稳定下来就开始和贾毒士琢磨丈量田亩,非得摸清那些家伙的底不可。
下饭故事忒气人,听的荀小将军只想磨刀霍霍向猪羊。
就在这时,门房带着拜帖过来通报,“将军,外面有位来自淮南的文士求见。”
“淮南!”郭嘉眼睛一亮,饭也不吃了放下筷子就出去接人,“可算来了,我去看看。”
挖墙脚大业
*
高祖建汉之后有淮南王国,经过几轮的“国除”“封xx为淮南王”“国除”之后,淮南就成了单纯的地理称呼,主要就是扬州九江、庐江、豫章一带。
“志才叔,奉孝叔有淮南的朋友?”荀晔有些好奇。
“他早年喜欢往外跑,天南海北哪儿都去过。”戏焕微微低头轻咳两声,然后才又说道,“像你那样一直不出门的是少数,奉孝曾在郡中官学朝经暮史,也曾在洛阳鸿都门研习过尺牍辞赋工书鸟篆,说句师友遍天下也不为过。”
可惜他自幼体弱,若是能和常人一般活蹦乱跳,他也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我和叔父们不一样,志才叔知道的,我小时候不太聪明。”荀晔点点自己的脑袋瓜,并不忌讳之前十来年的小傻蛋经历,“叔,洛阳鸿都门哪儿有学堂?奉孝叔怎么还特意去那儿上学?”
他知道洛阳有太学、四姓小侯学,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四姓小侯学是只招收达官贵戚子弟的贵族学校。
这年头给孩童启蒙的地方叫书馆,郡县官学叫学堂,各地还有教学水平完全不亚于太学的精舍、经馆。
大儒们开办的私家学堂对学生家世没那么高的要求,不过他们收学生看眼缘儿。
能吸引鬼才的学堂肯定不一般,只看课程也能看出来。
美人爹在并州当的是学官,管的就是教育相关的活儿。官学教的东西和他小时候学的差不多,先用《仓颉》《凡将》《元尚》等篇启蒙,认完字再正儿八经的学五经。
尺牍辞赋工书鸟篆听着就奇奇怪怪,正经书馆学堂肯定不教这个。
鸿都门学,听上去像官学的名字,教的课程又不太像官学,那是什么地方?
“鸿都门学是灵帝在鸿都门下设立的专习辞赋书画的地方,的确不是什么正经书馆。”戏焕笑了笑,温声解释道,“专习辞赋书画,业满却可得高官厚禄,或出位刺史太守,或入为尚书侍中,以此封侯得爵的也不在少数。”
荀晔听着感觉不太对,“是灵帝特意用来给权贵子弟行方便的地方?”
“并非给权贵子弟,鸿都门学的学子多出自寒门。”戏焕摇摇头,“能为尺牍辞赋工书鸟篆之人多为世族不耻,世家子弟不会主动去学那些,是灵帝继位后想绕开世代簪缨的豪族外戚培植亲信,所以才设立鸿都门学提拔寒门子弟。”
最开始朝中众臣都以为灵帝是在胡闹便由着他去了,鸿都门学的生员出身不显,没有进入太学学习的资格,经由州、郡、三公荐举考试合格即可入学,就算学成也还是干世家子弟瞧不上的活儿,所有人都没把那地方放在眼里。
直到灵帝对出身寒门的鸿都门生委以重任,朝中众臣这才反应过来天子对世家大族到底是什么态度。单单党锢还不够,他要釜底抽薪,以寒门亲信慢慢取代朝中世家子出身的大臣。
“原来如此。”荀晔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这么一看灵帝好像也没有史书上写的那么昏庸,“志才叔,鸿都门学现在还在吗?”
“你要知道,太学才是正经培养士子的地方。”戏焕抬眸,笑意不达眼底,“鸿都门学存在十一年,除了最开始那两年,之后年年都被朝中官员大儒弹劾反对。去岁灵帝刚一驾崩,鸿都门学便立刻被取消,官宦权贵不会允许有那么多寒门子弟挤占他们的位置。”
荀晔再吃个饼子压压惊,“嘶,培养亲信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