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4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十几天里,陆宁远软硬不吃,刘缵对于收服此人已经不抱希望,他本人也失了耐心,甚至曾想过干脆在狱中弄死他算了。

但刘钦早早放出话去,指控邹元瀚有谎报军功的欺君之罪,逼着大理寺过问此事,又立一案,还说陆宁远在其中大有关系。陆宁远本案未审,却成了另一个案子的重要人证,若在狱中横死,倒反而是他们说不清。

既然杀不得,陈执中便来问陆宁远最后一次。

陆宁远原本不怎么同他说话,今天不知是感觉到了什么,还是难以忍耐,终于以手扶着左腿对他开口道:“陆某十几岁从军,因为身有残疾,不会骑马,为了能上战场,从马背上摔下来不知道几百几千次,终于习成这一身武艺。所以如此者,是为以此有用之躯,上报国家、下拯黎民,却不是为了当谁的门客!”

他靠墙坐在地上,满身脏污,臭不可闻,一张面孔却凛然不可逼视,和前些天、和陈执中之前所见相比,简直像是换了个人,迫得陈执中一时没有说话,连发怒都忘了,只愣愣看他。

陆宁远声音虚弱,却带着一股刚强之气,稍喘一阵便又道:“况且我已效命东宫,生死以之,此志不改。再劝无益,不必徒费口舌。陆某今日之言,烦请转告衡阳王,今后若再来相扰,槛栏外三步之内,大人须得小心了!”

陈执中脸色一白,下意识向脚下一看,自己就站在牢门外面一步远处。怎么陆宁远一个半废之人,隔着一道铁打的栅栏,还能伤到他么?

他虽然不信,却还是依言退出两步,同他离远了些,知道陆宁远毕竟不能为己所用,也不多说,只撂下一句“那你就等死吧”,一拂袖快步走了。

第120章

在狱中的这十六天虽苦,和陆宁远的上一世相比,却也算不得什么。

陈执中说的不错,刘缵捏死他就像捏死一只蚂蚁,这一世是如此,上一世也是一般。

纵然陆宁远拥兵十余万众,数年间力挫胡虏进攻,将数十万夏人牢牢挡于大江之北,名震天下,刘缵杀他,也只不过在一转念间。

他已失圣心,先前的君臣相得烟消云散,只余下“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猜疑忌惮。圣心厌乱,不欲再起争端,如他这般心如铁石、一意北上的大将就显得那样不合时宜。崔孝先趁势进言,他被褫夺军权,幽禁在家,也是时势使然,顺理成章之事。

他成了笼中困兽,终日在家无事可做,除去习武之外,就是在一张张纸上写字。他写字本就没有多么好看,愤懑之下,更如风卷狂草,字迹难辨。

便有有心人上报于刘缵,证明他已生怨望之心,断不可留,不知刘缵心意如何,或许是追想他毕竟立功无数,或许感念几分旧情,犹豫再三,多日没有决断,一拖便拖到夏人再度发兵。

他又一次披挂上阵,可心力既尽、志望已竭,再一次身披重甲、立马阵前,心境已和从前再不可同日而语。

他麾下众将已被拆散,分往各处,所部人马都是从其余各军临时征调而来,升帐议事之时,放眼帐下,竟几乎无一人相识。每一下令,便如以己之臂使他人之指,方枘圆凿,龃龉难合,所对却是夏人百战之师,厉兵秣马、磨刀霍霍,锐气正盛。

而身后建康城内,崔孝先生怕他就此得势,惊恐不已,终日嘈嘈进言,以回圣心。刘缵也暗生悔意,猜疑他心中怀恨,拥兵在外,忽然回师南下,行篡逆之举,见他一时顿兵不进,圣旨迭降,命他速与夏人决战。

呼延震却看出陆宁远命门所在,故意坚守不出,避而不战。陆宁远为寻战机,发兵他处,可大军稍一移驻,马上便遭问责,监军横眉、天使怒目,已至动辄得咎之地,麾下也各个人心惶惶。

如此一拖数月,不得伸展。陆宁远牵着马缓缓行于江畔,但见暮色四合,江水汤汤,追想屈原、项羽,不胜凄怆悲愤。曾有一瞬,他想过就此投江而死,但又深恨如此一死,实在不明不白。

大丈夫生世,死当死于行伍之间,岂能衔不白之冤投于江水?他必须要面见刘缵,让他知晓自己的心。

很快,朝廷易将,将他召回。在他出发之前,李椹曾托人向他发来密信,劝他天宽地广,何处不能容身,不如领此一军,裂土而王,被他严词拒绝。

从他很小还不懂事时,父兄便慨然以忠义相勉。他与父亲见得很少,每次见到,父亲便将他置于膝头,对他讲述忠臣良将之事,他一遍一遍听着,小心灵中何等追慕向往。

许多事情他都想过,可他从没想过做一个无父无君之人,行悖逆之事。接令之后,便交出军权,让使者将自己押解进京。

然后便是他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下狱。

他想见刘缵,刘缵不见他,前线战事不知如何,他却受困于这小小一方天地,不见天日。一天过去、十天过去、两个月过去,因为实在查不出他的谋反实状,外面又人议汹汹,刘缵对他始终不曾用刑,也不曾宣判,但也不肯放他。

同这次一样,那时他也犯了旧疾,终日里咳喘、疼痛不休。他那时年纪更长、戎马之劳更剧,病得也就更重,咳得甚至吐了血,没有大夫来看,刘缵也还是无动于衷。

他身上不止一道伤疤,疼痛处也不止那一条病腿,就是落下的肺病,也是因抗击夏人之故,乃是为国如此,朝廷不曾念他的好,每个狱卒却都知道他的名字,偷偷给他被子、火盆,暗地里为他垂泪。

后来此举被朝廷发现,这些狱卒都被全以谋反之罪处死,平白滚落了七八颗脑袋。新换上的狱卒便不敢造次了,偶尔有不怕死的偷偷对他加以照顾,陆宁远也不肯再接受。

那时许多朝臣坚决反对对陆宁远定罪,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有明里暗里阻挠的人,还有人以举家性命力保他,有百姓拦道而哭,有太学生联名上书,街头巷尾的百姓终日议论的也都是此事。

陆宁远身在狱中,自然不知,但当时在牢狱之外,已是人情汹涌,势如大潮。就是刘缵,见了如此之景,也不由举棋不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陆宁远曾经的部下,许多人现在已做了大将,于各军各地向朝廷为他鸣冤,直到张大龙受崔孝先挑唆而起事,刘缵终于下定杀心,却没有直言,而是发下手诏,命令将陆宁远施以杖刑然后流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