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1页)
第118章
“年前不是说过吗,猛龙战机的心脏不能一直是空的,我得去大毛把发动机搞回来。”沈平章语气斩钉截铁。
宋潇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大毛的发动机技术封锁得多严,万一出个意外。。。。。。大夏不能没有你。”
沈平章却忽然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狡黠,几分胸有成竹。
“大毛现在缺轻工业品都快缺疯了,尤其是远东地区,压缩饼干、二锅头、牛仔裤,这些在他们眼里都是硬通货。”
他越说越激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你想啊,大毛有技术,有设备,但缺吃少穿,我们有轻工业产能,缺核心技术,这叫以物换物,别说发动机,说不定连整机都能搞回来。”
宋潇被他这通天马行空的想法惊得一时说不出话,只觉得这家伙胆子大得没边。
“你知不知道这有多难?”
沈平章直视着宋潇的眼睛,“事在人为。你就说,手续能不能办下来?”
宋潇被他看得有些发愣,那眼神里的坚定和狂热让她一时语塞。
她知道沈平章一旦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手续,军部可以帮你办,但你得说清楚,具体怎么操作?”
沈平章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罐头换飞机。”
“罐头换飞机?沈平章,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宋潇只觉得匪夷所思。
“大毛远东军区有不少退役或封存的飞机,放在机场就是废铁,我们用他们急需的日用品换回来,拆了卖零件都能赚大钱,发动机自然就能搞到。”
宋潇听得目瞪口呆,这思路野得没边,“这能行吗?”
沈平章一定是疯了。
她哪里知道,大毛正打算出售图-154飞机,却因找不到合适买家而发愁。
此时的,航空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航空公司都在扩充机队,而飞机的价格却高得惊人。
沈平章决定搞一次大的。
。。。。。。
次日清晨,全球媒体的头版头条被同一则消息淹没。
从《纽城时报》“碳纤维壁垒坍塌”到《朝日新闻》的“大夏科技崛起”,沈平章在记者会上掷地有声的宣言,如同一颗深水炸弹掀起惊涛骇浪。
华尔街股市开盘即现震荡。
老米碳纤维龙头企业的股价在十分钟内暴15%,岛国东丽集团股市紧急停牌。
某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说:“我们每年进口碳纤维花费三十亿美元,是时候和大夏谈谈了。”
就连遥远的非洲联盟秘书处也发声:“我们期待大夏的碳纤维技术为非洲基建带来变革。”
《大夏日报》的头版像春雷般炸响在1981年的街巷。
大夏高层在会上强调:“这是打破西方封锁的破局之棋,我们的材料革命终于看到了曙光。但也要告诉那位年轻人,他的成果将被写入历史,也要提醒他,树大招风,务必谨慎。”
同时,各地各单位掀起向沈平章同志学习的热潮。
这一年,大夏GDP总量仅为老米的7%,但碳纤维的突破像一道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民族工业的航程。
军方也将碳纤维列为“一号战略材料”。
但沈平章却低调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