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0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把这范家小少爷打发走了,云起在椅子上坐定,摸到茶盏——茶已经凉了。

她索性自己去打水,也不叫丫鬟,重新烧水泡茶。做这些琐事,倒能让她放松些。一边泡茶一边想事。

赴日购铜这事,也是不久前她忽然琢磨出的一个商机。

起因是羊买卖结账时,与羊贩子的一番对话。

那日结账时,羊贩子赔笑讲价的模样浮现在眼前:“管事见谅,咱们能不能全用银两结算。”

“那余下的铜钱部分……”

“我按足银给您。”羊贩子道。

“这我就奇怪了,那你们不是还要多出些?何苦这样呢?”

“您是很久没在京城了吧?”

“确实,忙着漠北放羊呢。”

羊贩子叹了口气:“近年京城铜价飞涨,如今铜钱兑银都涨到一两换九百文了。再说了,现在流通的铜钱,哪个不是缺斤少两,里面掺了其他东西的?我给您银子总比给一堆破铜方便。”

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缺铜钱到连买羊钱的零头宁愿拿银子来付,那更小的生意怎么办?没得铜钱,这些小生意都得受影响。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知道铜钱贵,百姓们会自发的珍藏起铜钱,不轻易用出去,于是又加剧了钱荒。

此事若不解决,必定有损于民生。

今上素有贤名,绝不至于对此事置之不理。

云起当即觉得此事或许是个机会。左右她在京中没有亲戚,以前熟识的人不在漠北,就是被发到宁古塔为奴,过年也用不着走人情。便专心致志调查这件事的情形。

公主名下的荣安当铺亦有兑换业务,云起同翠姑打了个招呼,得以翻阅荣安当铺的详账。账本记录的清清楚楚,从年头到年尾,这铜贵银贱的趋势愈发明显。

她又请范家与内务府内的一些熟人打听,都说铜荒确有此事。

正是年节,打听之时免不了要给人家带些红包。云起想了想,将红包里的数目加倍。与范毓奇、翠姑夫妇一起登门拜年。

收了红包,掂量掂量重量,那人笑了,隐隐透出来一个口风,说年节一过,朝廷就会命专门铸钱的宝泉、宝源二局向百姓征收废旧铜料以及铜器具。

“这是一个商机,”范毓奇打听清楚回来,激动道,“我爹他们已经命人提前各地去收集废铜器皿毁坏铜钟,先低价收了,到时候融了卖给宝泉局!一来一去则盈利有了。”

翠姑夫妇点头附和。翠姑庆幸道:“幸亏我早看着形式不对,让把那些收当的铜器存着。不然年前得给人哄着出了手。”

她看向云起,由衷赞叹:“云起姑姑的眼光真是绝了,竟然让您一瞧就瞧出了端倪。我怎么没想到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毕竟许久没在京城,感受到的自然更明显。”云起道。

翠姑笑起来:“等小开市,我就使伙计多留神,专门收当那些铜器,什么铜锅铜盆呀,全都收。”

“其实我以为收够铜器只是小巧。”云起道,“眼下还有一桩大生意。”

落日熹微的光芒里,她那张已经有不少皱纹的脸上,显示出一种难得的少年气。

容颜老去了,可眼睛还没有老。

翠姑愣了一愣,问:“是何意?”

范毓奇也好奇:“云起姑姑可还有什么好主意?”

云起笑着道:“若是我,趁此良机直接向内务府甚至向万岁爷想上奏折。自请承办铜务,愿赴海外购铜为朝廷节省银两。”

她生于粤地,自幼耳鸣目睹,有商人出海求财之事。虽然清朝初年有海禁之举,不许私自下海外出贸易。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能求财,就有人甘愿铤而走险。

年少之时,云起也曾有些手帕交。都是些三教九流之人,不拘出身,只求意气相投。其中有一女子便是海贼出身,驾船扬帆于海上。曾与她把酒言欢,说过这些从海外购置货物的奇事。

“日本国多铜矿,他们那边铜价可比我们这儿低上太多。你随便带几片布匹过去也能换来好些铜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