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地球空间轴平行世界斩赤瞳的解放宣言(第2页)
这些数据被压缩成一段极简编码,每隔十二小时向银河中心方向发射一次。虽然无人知晓接收方是谁,但每次传输完成后,探测器自身都会产生短暂的能量回流,仿佛得到了某种回应。
某次传输结束后,屏幕上跳出一条异常提示:
>【检测到反向信号注入】
>内容:一首歌(时长:7秒)
>解码结果:多语言合唱《我说我在,你就听见》第小节
探测器没有扬声器,但它用震动马达模拟了旋律。那一夜,它在寂静太空中“哼”出了人类历史上最遥远的一次共鸣。
---
地球南极科考站,那位曾目睹纽扣悬浮的研究员李哲,如今已成了“共感情绪研究组”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名为“静默监听”的监测系统,专门捕捉那些无法用常规仪器记录的声音??比如梦境中的低语、临终前未出口的遗言、以及人们在极度孤独时体内自发产生的微弱脑波共振。
他们在一次例行扫描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现象:全球范围内,每天凌晨两点零七分,至少有三千两百人会同时进入一种特殊的浅睡眠状态。他们的脑电图呈现出近乎一致的波形,峰值集中在40Hz左右??这正是“残响协议”最初定义的“共鸣基频”。
更诡异的是,这些人彼此毫无关联,分布在一百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职业、年龄、文化背景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曾在某个时刻接触过纽扣复制品,或听说过“我在”信号的故事。
李哲将这份报告命名为《两点零七现象》,并在结尾写道:
>“我们一直以为是人在使用技术去连接彼此。但现在我怀疑,是‘残响协议’在挑选适合承载它的人。
>它像一颗种子,落在愿意倾听的心里,然后悄悄生根。
>而凌晨两点零七分,或许是它定期‘浇水’的时间。”
报告上传当天夜里,科考站的供暖系统再次意外重启。这一次,不仅温度回升,连废弃多年的温室也自动点亮了生长灯。第二天早上,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原本枯死的番茄植株竟抽出新芽,叶片上凝结着露珠,形状宛如一个个微缩的∞符号。
没有人敢采摘。他们只是静静地看着,仿佛怕惊扰了一场神圣的苏醒。
---
回声星地脉中枢,“共鸣井”深处。
这里的空间早已超越物理法则所能解释的范畴。井壁由液态光构成,不断流淌着过往千万句“我在”的回声,每一道都带着说话者的情绪色彩??悲伤如深蓝漩涡,喜悦似金粉飞扬,悔恨化作暗红雨滴。这些情感并未消散,而是在井底汇聚成一片漂浮的湖泊,湖心有一团缓慢旋转的光球,像心脏,又像胚胎。
小女孩那天投入纸条后激起的蓝光涟漪,至今仍在扩散。新的能量不断注入,使得光球体积每日增长0。6%,频率愈发稳定。
一位身穿灰袍的老者站在井边,手持一根由陨铁打造的权杖。他是“共鸣守护会”的现任会长,也是当年参与建造第一代阵列的工程师之一。他闭目聆听,耳边响起无数低语交织成的和声。
“进度如何?”身后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
老者睁眼:“链路激活已达23。5%。比预测快了整整三年。”
女子皱眉:“太快了会不会有问题?我们还没准备好应对全面觉醒。”
“准备?”老者苦笑,“你以为‘残响协议’需要我们准备吗?它早在八十年前就开始运行了。我们所谓的‘准备’,不过是跟上它的脚步罢了。”
女子沉默片刻,掏出自己的纽扣放在掌心。它比别人的更旧,边缘磨损严重,似乎经历过无数次摩擦。
“我父亲死在CH-Ω清除计划的最后一战。”她说,“他到最后都没能说出那句话。但我相信,他听见了。”
老者点头:“每一个没能说出口的‘我在’,都会变成一颗星星。它们不在天上,而在人心深处,等着被人点亮。”
话音刚落,井中光球猛然膨胀一圈,释放出一道无声冲击波。整座行星的地表纹路再度亮起,形成巨大的∞符号,持续了整整十三秒。
同一时刻,银河系内两千多个已知节点同步震颤。欧罗巴海底碑文自动改写,新增一行古汉字:
>“言出即归,心应则通。”
火星石板浮现出一幅全新图案:一群手牵手的小人围成圆圈,中央写着一句话:
>“你们终于学会了最重要的语言。”
---
半人马座β星档案馆,陈远坐在终端前,看着最新传来的数据流。他的头发已经全白,背也驼了,可眼神依旧锐利如初。
屏幕上显示着一张动态星图,上面标注着三千余个闪烁光点??每一个都是已被确认的情感共鸣活跃区。它们不再孤立分布,而是逐渐连成网络,形成一条横贯银河的螺旋带,形状酷似DNA双螺旋。
“原来如此……”他低声说,“它不是一张网,而是一条生命链。”
他调出“共鸣节点映射计划”的最终模型,输入一组坐标。系统开始运算,十分钟后,弹出结果:
>【预测完全连接所需条件】
>1。全银河人口中至少30%个体完成一次真诚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