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迁入宗祠(第1页)
这一次迁坟,让整个江村都连续忙碌了好几天。即使是安建平几人,也在必要的时候,也纷纷请假过来参与。而等到村委决定进入宗祠的这一天。更是整个江村,甚至是很多江村出嫁的女儿,都回来参与了。村委特意租来的灵车以及三辆大巴,都坐的满满的。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天。全村人都换上了孝衣,在村委的组织下,送新的骨灰盒入了宗祠的大门。新的宗祠所在地是安松雨不熟悉的。甚至是几辆车从江村里出来,一路开过的地方。都是安松雨前世今生,完全没有走过的位置。等到了宗祠外,安松雨随着村里人一起走下了大巴车。按照村里一直以来的传统,跟随灵车一起的,是各家的孝子贤孙。但因为这一次,是把江村从建村以来的祖宗们都迁了过来。整个村的男丁,几乎不分大小,人人都要抱着骨灰盒。甚至,有些家庭长辈较多的。就连未出嫁的女孩,也破例有了这份难得的殊荣。安松雨他们家还好。即使因为隔房堂叔家实在是人手不足,安松树几兄弟都得过去帮忙。他们家的姑娘,也还不需要跟着一起。所以,安松雨姐妹几人,这一次都跟着两个姑姑及两个堂姐一起,坐在了后面的这一辆大巴车上。而后面的三辆大巴车的座位,也同样是有分别的。紧跟着灵车后面的第一辆大巴车上,坐的就是安松雨她们这些有直系血缘关系的江村女子。以及一部分江村媳妇。这个人数加起来,一辆大巴车自然是坐不下的。所以第二辆大巴车上,也同样坐了一大部分。至于第二辆大巴车以及第三辆大巴车上,则坐的是江村的女婿们。以及那些江村出嫁女的后代们。当时听到这样的安排时。别说安松雨姐妹俩,就是长期生活在江村的人们,都有些不能理解。只是,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后。特别是已经从江村里嫁出去的女儿们,却好似心情格外不同。一从大巴车上下来,江村的众人自然而然的按照村里上大巴车时的安排站好。不远处,也不知道是提前听到消息,还是听到动静过来围观的人们。看到江村的人这样井井有序,也好似被这种颇为肃穆的气氛所影响。接下来,江安两姓的入坟仪式,自然不是其他人可以参加的。新的江村宗祠并不是完全在一起。但也正好紧临。江安两家的人分成两队,分别从不同的入口进去。从宗祠后面刚修的石梯一直向上,就到了这一次安家祖先们的新墓地。但今天,只会有安姓的部分祖先能够入坟。其他的祖先都会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下面垫着木头,上面盖上油布,也不能盖土的暂放着。据说,这是因为今天的日子,并不适合他们入土。所以要先这样上不着天,下不入地的等待着适合的时间。安松雨家的祖爷爷祖奶奶倒没有这个禁忌。可太祖爷爷以及更上面的祖先,却还真有好几个都是这种情况。而且根据风水先生的推算。这些祖宗们能够再次入土的日子,也并不是同一天。尽管接下来孝子贤孙们,都还注定了要再来好几次。可大家却打心底里祭拜、感恩着祖先们。按照很多江村老一辈的说法。要不是祖宗们的保佑,以及当初他们在世时的努力。哪里会有这些后代儿孙,现如今的好日子呢?更何况,连拆迁这样的好事,都能被他们村子里赶上。祖宗们重新入土的仪式格外繁杂。儿子孙子,出嫁女们还有不同的仪式。等安松雨姐妹几人一起从山上下来时。早一步出来的两位姑姑跟两位堂姐,已经在附近走了半圈了。看到姐妹几人,两位堂姐先一步开口招呼着:“阿雨,你们也结束了?”安松雨几人点了点头,也迎了上去。只是,她望了望周围完全陌生的景色,忍不住问着:“大姐,这是什么地方?”安松雨这话才一落,跟她一起出来的安松香几人也都望了过来。看到几个堂妹都一副眼巴巴的样子。安松依无奈的笑了笑,才最先看向了安松月:“阿月,不会连你也不知道吗?”安松月微愣,她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脸,尴尬的点了点头。“那么大队部你知道吗?”旁边的安松云有些稀奇的问着。这个她倒是知道。安松月肯定的点了点头。“这里就是那个每年过年的时候,爷爷肯定会带着爸跟松树他们,一起过来祭拜的地方。”“对了,我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好似也跟着来过啊!”安松云不是很确定的看向姐姐。不等安松依回答,旁边的安建佳就肯定的说着:“那自然,以往我们虽然不是每一年都会来。”“可每一次安姓大祭的时候还是必须得到的。”“也就是这些年……”安建佳说到一半的话突然间停了。毕竟这里就是在祠堂外,有些话还是没有那么好直说。于是,她十分干脆的问道:“小雨,那你知道不知道,我们江村是属于哪个大队的?”安松雨微愣,眨巴着眼睛好一会儿,都没有在脑海里寻找到答案。甚至仔细想想,她好似从来都没有深思过。就她们江村那么二十来户人家。怎么可能会是单独的一个队的存在呢?看到安松雨的这个反应,安建佳几人都忍不住乐了。反倒是安松香几小,也都有种被一起笑了的感觉。倒是安建宁,舍不得再让几个侄女一直这么惭愧,赶紧温声向几人解释着:“我们江村隶属于新民大队,这里就是新民大队的大队部所在之地。”“而新民大队又是由几个大姓组成。”“早年在老人们的提议之下,干脆就一起重建了宗祠。”“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这一次,整个江村都拆迁了。”“我们想要迁坟,政府也没有另外为我们规划土地。”“倒是在顺城公墓那边,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方便。”:()九十年代拆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