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第21页)
朱元璋:……行,抖起来了。
【这种膨胀,其实再明朝中期的成化年间就有苗头了。】
【明朝宫廷在上元节有张灯、于鳌山燃放烟花的习俗,这是从永乐、宣德以来的老传统了,一始规模很大,花费确实比较多,毕竟新春佳节嘛,宫中的太后、皇帝、皇后、嫔妃们也都爱看热闹,顺便也让文武群臣、在京军民百姓一同观看,与民同乐。
于是成化三年的腊月,明宪宗也按照惯例准备张灯结彩、举办鳌山烟火。
元宵佳节,如此盛会,没有诗词歌赋吟咏一番大明盛世怎么行呢?于是就命令翰林院的学士们准备撰写几首应制诗词,到时候为新春助助兴。
不料此举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了!
经过永乐、宣德直至正统、景泰、天顺等几朝数十年的发展,内阁、翰林院的地位水涨船高,而作为未来储相的翰林学士们更是自视甚高,皆以未来宰辅自比。
我等堂堂储相,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可不是前代那些供皇家消遣的御用文人,什么写诗唱和、陪酒助兴、供奉文字可不是我们的该做的!
羞辱储相,简直big胆,皇帝也不行!
感到受了侮辱的翰林们愤而上疏,概不奉召。为首出头的是翰林编修章懋、黄仲昭等,慷慨激昂的给成化上奏章。】
啥玩意儿?
朱元璋和朱棣出现了同款疑惑。
宋濂刘伯温这些大儒文官也在心里暗暗纳闷:陛下让你作诗填词是给你脸,一旦获得赞许还能把诗词刊印下来,说不定就流传后世了。
怎么还给脸不要脸呢?
【奏疏很长,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首先是老套路,欲抑先扬,先夸一下皇帝张灯放烟花之举大概是为了讨两宫皇太后的欢心,虽然孝心还是可嘉的,但这种糜费巨大的玩乐之举并不值得提倡。
而且众所周知,两宫太后恭俭慈仁的德行闻名天下,怎么可能会以这种事为乐呢?
接着又指出现在天下不宁,各地战乱、灾害时有发生,朝廷财政吃紧,正是节衣缩食共度艰难的时候,两宫皇太后也应当与天下同忧。
然后话锋一转,悲愤得说道:“陛下你不该这么侮辱我们啊,我们职责是“论思代言”,是给教坊致辞的宋祁、苏轼之流能比的嘛?写这些玩意儿不仅是对陛下您不敬,也是自取其辱。”
我估计成化收到奏疏肯定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哪里捅到这些清流的X点了。
实际上洪武、永乐、宣德年间,皇帝经常召集翰林们一起喝酒、吟诗作词,有什么节庆或者重大场合,写几首应制诗词再正常不过了。
就连宋濂那个心里有大元的家伙,都曾多次参与朱元璋的诗酒盛会,很多时候还喝得醉醺醺的,应制诗也作过,当时都以为君臣相处融洽的乐事,可没人说这是侮辱不敬。没想到到了成化年间,这些人还端起来,架子摆得够高啊!】
宋濂:……求求了,放过我吧。
他已经感受到陛下不经意间瞟了他一眼,那眼神里的寒意让他不自觉打了一个哆嗦。
【奏疏的最后,他们还表明心迹,以示自己的忠诚正直之心,建议这等事就全部禁止废除了吧!
成化看完后很生气。
元宵张灯、翰林儒臣应制撰诗,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说他们:“不通典故,妄言讥议”,等于就是说他们狗屁不懂,胡说八道,根本不配在翰林院当官!
所以最后把他们几个打了一顿,贬到犄角旮旯去了。
但是翰林这些清流的膨胀,也能管中窥豹了。】
朱元璋心里暗叹:真是反了天了!
【当然,清流浊流这两条路也不是完全的泾渭分明,也有一些翰林会主动申请外放,去地方做出一番成绩,然后风风光光的回京担任六部高官,或者也有不是庶吉士甚至不是进士出身的能够晋身内阁。
但是相对来说,这些都是少数。
有历史学家统计过明朝162位阁臣入阁前的履历,其中进士出身的157人,当过翰林官的有139人,考取了庶吉士的则有87人。】
【当然,这162个阁臣中,崇祯一朝就贡献了50个——这也是崇祯乱搞的一个经典表现。
再刨除掉永乐、洪熙、宣德他们祖孙三个草创时期的18位,剩下那一百位的出身和履历,基本可以对应“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为储相”这两点中后期的选官潜规则。】
崇祯脸上变得有些煞白,他居然换了五十个阁臣?!
啊这……他也太能折腾了。
【可在up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162个人里,担任过地方官职的,只有21位,其他都是走清流路线的,包括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张居正在考取庶吉士后,一直在翰林院和东宫之间当了二十年清流,然后一举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不过月余,就与太子潜邸故讲官陈以勤一起入阁,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