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6第 16 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后头的几天,江云苓往山上跑的更勤了。

一是想趁着小阳春没过去,赶紧多挖些野菜回来,二来,他也是想看看还能不能再挖到些药材。

有霍长宁带着,江云苓这一趟趟的山上山下的跑虽累了些,但收获却不俗。

家里装菜干子的麻袋肉眼可见的鼓了起来,连药材都碰见不少。

如板蓝根,桔梗这类的草药山里常见的很,村里人大多也都认识。因挖起来费时费力,挖完还得晒干,医馆收价又不不高,所以很少有人专门采来卖。

这倒是方便了江云苓,他从前在家时也经常帮着他爹打理家里的药材,一点不嫌麻烦,只要碰见了便都挖了带回家里。

而贵一点的,像是黄精、防风、柴胡这一类的山里本就不多;再来,一般人就是见到了也不太认识,更不会想着去采了。

至于像是何首乌、人参、灵芝这类的高价药材,几乎都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连专门的采药人都不一定能碰的见,更别说是他们了。

江云苓也不贪心,也从没想过要冒险往深山去,光是手头上收获的这些就已经足够叫他高兴了。

一连好些天,家里的院子里都晒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青草的香气混合着药香,一度让江云苓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了他兴宁镇的那个家,又回到了以往帮他爹打理医馆里的药材的日子。

就连霍文和霍长宁也被他带着,能认出一些简单的药材的模样了。

一晃又是十多天过去,小阳春彻底过去,天也彻底的冷了下来,江云苓这才歇了心思。

——

这一日,下午天气晴好,灿烂的日光穿过薄薄的云絮洒落一片金色。

霍长宁来找江云苓一块磨面去。

“家里前段时间磨的面都吃完了,我娘让我再去磨一些。”霍长宁扬了扬手里的篮子,笑道:“这回磨的是可是新面,娘说磨好了晚上用新面给做顿面条吃。苓哥哥,你去不?”

闻言,江云苓也去看了下家里的面缸,见里头的麦面还有,倒是玉米面可以再磨一些。

他见霍青和霍文都挺爱吃玉米面贴出来的饼子,用来蒸窝头也不错,蒸出来的窝头黄灿灿的,口感松软,还带着点玉米的清香。

于是,江云苓也提了个篮子装了些玉米,两人一块说说笑笑的往村里祠堂的方向走。

村里的祠堂里有两架公用的大石磨,村里人寻常要磨面磨辣子都到这儿来。

这会子天虽然冷了些,但还没开始起风,家里的活儿也没那么忙了,于是祠堂门口的大杨树下坐着好几个妇人夫郎在这晒太阳。

三五个妇人夫郎们聚在一起,少不得东家长西家短的唠嗑几句,而近来村里最新鲜的就是村里霍青家来了个漂亮又打眼的小哥儿的事儿了。

江云苓来了杨溪村后,除了头几日还不太熟之外,后头并没有刻意待在家里不出门。有时他会去大伯家找霍长宁,有时和霍长宁一起去河边洗衣裳,最近这几天还往山上跑的勤。

这么一来二去的,很快,村里人便都知道了霍青收留了个外乡人在家的事儿。

周氏手里拿着把剪子,正在给她小儿子剪鞋面,想起前两日在后山碰见霍长宁和江云苓往她旁边过的时候瞧见的那小哥儿的模样,忍不住“啧啧”两声,叹道:“哎呦,你们是没瞧见,小哥儿长的那叫一个水灵,皮肤白的就跟面团似的,细皮嫩肉的,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那么白的哥儿呢。”

“真有那么标致?”孙氏听了有些好奇,她老娘前些日子身体不太好,于是她回娘家住了几天,这两日才回来,还没见过人。

“那可不!”方夫郎一边捻着线,一边应和道。

他家就在李氏家屋子东面,前两日正好碰见江云苓来找霍长宁,那模样,当真是叫人移不开眼,“我听月琴说小哥儿厨艺也好的咧!是个能干的!”

“我听说那小哥儿是青子的表弟,跟青子他娘是一个地方过来的。你说这打南边来的人就是和咱不一样,以前青子他娘那模样还在的时候不也是这个!”那人竖起了根大拇指。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将江云苓夸的跟什么似的,听得一旁的杨夫郎心里发酸。

他家在村里算是一般偏下的,他和他男人一连生了三个闺女才生出一个儿子来,虽说大宣朝男丁给分地,那也得等十五岁长成了以后才有的分,他儿子今年才四岁。

如今他们一大家子六口人,就指着他男人一个人分的那十亩田产的粮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他自己日子过得不舒坦,也见不得旁人好。以前霍铁风还在的时候,那霍家的日子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他虽然眼红,但家境差的太远了,没什么可比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