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知道陆离其实没那么喜欢热闹,今日这宴就只有他们两人。

一来陆离自在,二来说话不必避讳,三来也是袁绍不想当着众人的面丢人。

陆伯安的嘴巴损起人来能有所损,他可是既听说过又亲身见识过。

得益于先帝在时陆离时不时的进谏甚至是争吵,再加上陆离有意塑造自己绝对不好欺负的形象。

虽然他长得好看,平日里行事也都非常有礼,但还真的没有人把他当成什么好脾气的美人。

结合他在乐安郡说杀就杀的案底,大家甚至有志一同的认为他来到洛阳后收敛了不少。

因为存在这个认知,大家对他的底线都是非常低的,从来不会轻易破防,毕竟早知道对方是个怎样的人了不是吗。

袁绍现在就是这样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一直以来好脾气,突然对你嚎上一嗓子,你绝对会觉得这个人病得不轻。

但如果一个人本身就脾气不好,什么人都敢骂,比你更高级别的人被骂了都没跟对方计较什么,你被对方骂了也是早有准备下的果然如此,更不可能去跟对方计较什么了。

但要让陆离知道,他会将其评价为欺软怕硬犯贱。

不过就算不说这些,袁绍现在处于一个类似于有求于人的境况之中,还是颇为放得下身段的。

陆离看着自己说不喝酒,袁绍不仅没有劝说,还亲自动手撤酒:本初兄很是不必忙这些表面上无关紧要的小事,便是喝一杯酒还能把我喝死不成。

袁绍一脸无奈:伯安慎言,岂能将这等字眼随意挂在嘴边。

陆离轻笑,似乎觉得袁绍这话有点好笑:本初兄当日离洛阳之前,与我说能屈能伸,知进知退,方有来日可期,不知如今本初兄屈伸如何,进退何得,来日又何在?

袁绍将酒往旁边地上一放,就地坐在了陆离案前:绍之来日,正在伯安。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而若能得名正,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信众,众从方得事成!

陆离冷笑:不想在本初兄看来,离竟是名正之所在,却不知道名从何来?

陆离表现的颇有几分要名没有,要命一条的架势。

袁绍也不跟对方兜圈子:伯安没有,先帝也没有吗?

虽然陆离在朝会上当众说过,但是大家都是搞政治的,有些事情岂是那般不便之物。

陆离敛笑,他看向袁绍的眼睛,似乎要辨别一下这到底是忠臣还是奸佞:你袁氏养的好家贼,却要去借先帝的名,我只怕驱狼引虎,后患难除。

袁绍闻言也是气急:此事固然有我考虑失当,可定策之人岂我一人,后来大将军计策也改,只是那董卓不愿从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伯安便非要抓着我等过错一直不放吗?

陆离点头:我心中有问,若不得解,不敢将先帝之名轻付。

袁绍意识到关键来了:伯安请问。

我问袁太守,若当真得以聚众起兵,可会当真聚众一心,兵发洛阳,救驾杀贼,不达目的,绝不旋踵?

袁绍不做犹豫:我会!

只两个字不足以让陆离相信:口说无凭。

袁绍当即拱手誓道:皇天在上,后土为证,我若有违今日之言,当死于兵锋之下!

这誓言说的倒是好,可究其本质不也是口说无凭吗,陆离其实半点不相信所谓的誓言。

这种事情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无论你话说的多狠,该做不到还是做不到。

可既然对方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他若是继续不应,就不像话了。

他这次会来渤海,本也就是打着这个主意的。

虽然按照演义与正史都存在这样的人,但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站出来。

陆离不会一味地等待,与其将命运全然交到别人手上,为什么不自己抓住机会。

聚集一群人去打一场注定会出现也注定会失败的仗,陆离不能预知这个过程中具体会死多少人,但他对这件事情是心里有数的。

离开洛阳后,他明明可以去乐安郡,可以去颍川,可却偏偏只能来渤海,因为全天下忠臣义士都觉得陆侍中会来,那么他便不能不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