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2页)
兴王就藩二十余年,口碑甚好。旱年求雨,涝年防洪,饥年出钱粮赈济,都是常例。前些日子的两场暴雨,都北城都有房屋坍塌,南城情形定是更甚。
少一时,便有内侍进来禀告:“殿下,城中士绅到了,由属官正引着往这边过来。”
世子点点头,吩咐道:“引到西阁候着。”
内侍应声而去,世子没有急着起身,而是看向道痴,道:“昨日家去如何?”
道痴道:“院子低洼,雨水倒灌,积水尺半深,用了一下午的功夫,才将积水清的差不多。幸而去岁修缮过一回屋子,要不然怕也熬不过去。”说到这里,犹豫一下道:“后街族人,就有人家因房屋倒塌,出了大事。”
世子皱眉道:“暴雨成灾,怪不得父王甚是心忧。”
估摸过了盏茶功夫,世子方起身先行,众人起身跟上,进了启运殿。
启运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分中殿,东阁,西阁。
东阁是王爷平时召见臣属所在,世子直接带人众人到了西阁。
城市有头有脸的人家家主,都在这里候着,别看他们在百姓面前威风八面,进了王府还真是的连坐的余地都没有。
进世子进来,众人都跪拜在地。
道痴早已随着其他人避开,目光在人群里扫了一圈,王家老族长与王珍在,沈家二叔在,吕父与刘父也都在。还有些许多二等人家,在四姓人家身后。偏后的位置,还有外九房的姻亲,张庆和的伯父张氏族长。并不见王青洪,他心中有些疑惑。
西阁设了一张罗汉塌,世子坐了,众伴读都屏气凝声地跟上,左右侍立。
世子这方开口叫起,而后看了站在士绅之首的王老族长一眼,吩咐赐座。
两个小太监应声下去,抬了一把黄梨木方椅过来,放在王老族长身前。
王老族长叩谢后,才挨着椅子边坐下。
应邀前来的十几家士绅,上了年岁的不止王老族长一个,可是得赐座的,便只有王老族长一人。
王家能在王府这般有脸面,不单单是王府姻亲的缘故,最主要的是在兴王就藩安陆初,得了王家助力。早在其他士绅对年轻的藩王观望时,王家已经开始投诚。
兴王就翻初,得到的赐田是邺王、梁王府早年的官田,不过四百多顷,不得不开始购买民田。
王家没等王府开口,便托人送上五百顷地的田契,而后又用极低的价格,另卖了一千顷良田给王府。
当王府决定垦田时,王家又出钱出力,配合王府筑坝垦田。
看似王家好像吃亏,为王府出钱出力,还连送带卖舍了一千五百顷良田;可实际上在同兴王府打交代的二十多年中,王家不仅没吃亏,反而在垦田后又增加几千顷良田,安陆第一士绅人家的位置坐的更稳。
但凡王家当时有所犹豫,其他人家投向王府,那安陆现在就不再是这个格局。
想到这里,道痴望向王老族长的目光带了敬佩。地方士绅对于王府都是既巴结、又防范,因为藩王侵占民田之类,并不是稀奇的话题。
其他地方藩王口碑不好的缘故,大多半也是与争产争田有干系。兴王府由地头蛇王家助力,并没有侵占民田,省了多少是非。
等到其他人家确认兴王是个厚道人,不会惦记这家那家的产业,想要凑上来时,已经晚了一步。
王府多了一个王夫人,王家依旧是安陆第一士绅人家。
“父王请诸位前来,是为前几日暴雨成患。”世子清了清嗓子道:“前日孤奉父王之命,前往梁王墓,河谷平原水溢成灾,堤坝损毁严重,已经有良田侵没;城里情景也不大好,倒塌的民宅已经上千间,百姓艰难。”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道:“不知就今夏水患之事,诸位有何教孤?”
年轻的世子,小脸严肃,眼神真挚。
在场的士绅们,却觉得心里凉飕飕的。世子虽还没成年,已经有了几分王爷的风采。
王爷就藩安陆之初,洪灾、旱灾、流民各种麻烦事遇到的正经不少。每一次,王爷都是这样,客客气气地将大家请来,然后忧国忧民、满脸真挚地来上说上两句,结尾定是这句“诸位有何教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