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学生孙武拜见大人(第1页)
安平县这边正在处理那些贼寇。被包围的贼寇没有半点反抗的念头,他们跪在地上,惊恐地看着周围的“官兵”。这些官兵的衣服,看起来和大明的卫军不同,似乎是精锐的边军。王策走过来,看了看那些骨瘦如柴的贼寇。与其说他们是贼寇,倒不如说是被胁裹而来的百姓。他们满脸惶恐地跪在地上,一个个瑟瑟发抖。王策把单鹰叫过来,向他询问是否带了粮食。王策的猜测没错,单鹰还真带了不少粮食。虽然现在西峰山不缺粮,但是单鹰是饿怕了、穷怕了。这次出来协助天策军打仗,单鹰出动了三百好汉,带了五天的粮米。每个绿林好汉身上带了五六斤粮食,还有一些肉干,加起来差不多有两千斤了。单鹰这个吃货,还带了三口大锅。这些大锅是赵铁匠锻造的,用的是上好的不锈钢。单鹰说这大锅当盾牌相当不错,所以找了几个关系不好的部下,让他们背着大锅行军。如今,大锅被支棱起来,开始起锅烧水煮粥煮面条……在这个饥饿的年代,一口热乎乎的食物,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刘瞎子带着十几个战士,在人群中宣讲优待俘虏的措施。但俘虏们根本没心情听刘瞎子说话,他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盯着大锅里的食物。方便面是最先煮好的,被分配到俘虏们的手中。人群中爆发出喜极而泣的欢呼声,并且越来越响。王策也松了口气。这批俘虏之中,男性有一千多人,其他是少年和女性。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匪首半天云胁裹百姓四处掠夺,体力弱的、年纪大的,已经被当成“死兵”消耗掉了。能够在半天云的盗贼军中生存下来的,最起码都是吃苦耐劳的。将这批俘虏吸收之后,王策治下的百姓将达到五千人左右,并且男女比例会比较协调。华夏的百姓是非常坚韧的——给这些百姓分配食物和农具,安平县的农业生产很快就会恢复过来。俘虏们吃饱了之后,开始打扫战场上的尸体,搭建自己容身的帐篷和木屋。安平县衙这边也派来了衙役,开始登记这些俘虏的姓名、籍贯、年龄等资料。而这种登记的方式也挺特别的:几张桌子一字排开,月月、静儿、单鹰,外加五六个识字的人,专门负责登记。这些识字的人忙得不可开交,毛笔唰唰唰写得都快冒烟了,登记的工作也依然是慢得要命。王策无奈地叹了口气。大明百姓的识字率,确实是有待提高啊。不过,登记是必要的。只有清点了人数之后,将来发放粮食和农具才能做到准确、不重复、不浪费、不贪腐。王策坐在旁边,看着月月她们忙忙碌碌的,心里有些焦急,但又帮不上忙。王策对于自己的“文化水平”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让他上去登记,那一笔简体字,就足够性格古板的静儿闹半天了。东张西望的时候,王策看到俘虏中的一个年轻人,斜眼看着月月和静儿她们登记,眼神中满是不屑。王策指了指那个俘虏:“你,过来!”那个年轻俘虏倒也不惧,他走到王策面前,很随意地拱手行礼。看这架势,似乎还是个读书人。王策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会不会写字?”那个年轻人傲然说道:“在下孙武,是保德县教谕,自然是识字的。”孙武?王策当场就惊呆了:“我尼玛这名字取得,这么吊吗?”说实话,能把王策惊得当场爆粗口的,这位“孙武”是第一位。这个年轻人也尴尬了。他姓孙,但不想告诉王策自己的名字,正巧家中习武,就随口取了个“武”字。但话一出口,这年轻人也觉得自己有点狂悖了。孙武,那可是兵圣啊。自己何德何能,居然敢自称孙武?年轻人郁闷地说道:“草民孙文,拜见大人。”王策脱口而出:“孙文?你特么脸真大啊,专门弄些假名字忽悠我是吧?”年轻人更加郁闷了:“呃,将军怎么知道我说的是假名?”王策拍着桌子怒吼:“你特么到底叫什么啊?!赶紧说,不然我揍你!”年轻人无奈地拱手施礼:“下官孙世瑞,任保德县教谕,拜见大人。”孙世瑞?保德县教谕?教谕是正八品或者从九品的职位,差一脚就算是小吏了。孙世瑞既然是教谕,那应该学问还是不错的。王策当即拍板,让孙世瑞也加入登记工作。随后王策又在俘虏里面找到两个识字的,加入了登记工作。十多个人,登记三千个人的户籍信息,依然还是忙得底朝天。到了入夜时分,也只登记了一半。王策见大家都累得不行,便宣布明天接着登记。王策朝在场的俘虏说道:“登记了户籍资料之后,以后你们就是平民百姓了……”“我们安平县,有钱有粮有农具,愿意留下来耕种土地的,我们会保证你们的权利。”“不愿意留在安平县的,可以自行回家,我绝不拦着!”俘虏们齐刷刷的翻了个白眼。这位将军是不是当我们傻?有粮食,有农具,还发给土地,还鼓励耕种……可惜没有耕牛。大家觉得自己天生就是牛马,天生就是种地的料。王策忙了一天,也是精疲力尽,他回到安平县之后,便返回府衙休息。月月和静儿是女孩,而李诗诗热情地邀请她们住在府衙的后院。两个女孩自然求之不得,王策则是嘴上说“不要”,心里乐开了花。话说这种三妻四妾的封建糟粕,只要是个男人就心花怒放啊。而且,你别说人家古人不会享受。——当王策来到府衙后院,发现诗诗准备了一个顶级奢侈的享受设备。这个简单而舒服的设施,让王策感到,自己的这个小妻子是懂生活的。:()明末造反:我的盲盒能开神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