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陆 魏 没穿衣服(第2页)
接着,录音响起。
一个冷峻、毫无起伏的男声透过雨幕传来:“找到她,带回来。孩子需要正规教育,她不适合独自抚养。”
停顿两秒,声音更低:“如果她不肯走……就签协议,用钱解决。”
袁晨曦按下暂停,看向聿战。
他的脸几乎失去血色。手指紧紧掐住沙发扶手,指节泛白。“我……我真的说过这种话?”
“你说过很多次。”她平静地说,“你还让人监视我的通讯记录,冻结了我的银行卡,甚至在我申请离婚时威胁要剥夺孩子的监护权。”
“我不是人。”他闭上眼,“我把自己当成法律,把控制当成责任。”
“但现在你变了。”
“是因为你们。”他睁开眼,目光灼热,“念安教会我什么叫无声的坚强,而你……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是从认错开始的。”
那一夜,他们谁都没睡。袁晨曦重新整理素材,而聿战坐在角落,一笔一划抄写整本《儿童心理学手册》中的沟通章节。凌晨三点,他走到她身后,递上一杯热牛奶,附带一张纸条:
>“请允许我把这段录音加入基金会的培训课程。我要让所有自以为‘为家庭好’的男人听听,什么叫暴力的语言。”
她盯着纸条看了很久,终于提笔回应:
>“可以,但要用你的声音重新配音。你要亲口说出悔意,而不是躲在剪辑背后。”
他点头,没有辩解。
一周后,新纪录片《听见沉默》正式开机。首映发布会定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到场嘉宾中有妇联领导、心理专家、受助女性代表,也有几位曾参与干预项目的施暴者家属。
发布会上,袁晨曦播放了第一段样片:镜头从一只断线的风筝切入,缓缓推进到念安的画作展墙,最后定格在他仰头微笑的脸庞。
“十年前,我以为逃离就是终点。”她的声音通过手语翻译传遍全场,“后来我发现,真正的自由,是能够回望伤痛而不崩溃,是敢于让伤口见光,并告诉世界:我活下来了,而且活得更好。”
台下掌声雷动。一位曾遭受长期家暴的母亲站起来,哽咽道:“谢谢你不说‘原谅’,而是说‘面对’。这让我觉得自己不必勉强自己去爱那个伤害我的人,也能获得尊重。”
发布会结束后,聿战走上台,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件??《家庭倾听计划三年白皮书》,宣布聿氏集团将投入五千万元专项资金,联合十所高校建立“亲子情绪识别实验室”,开发适用于听障儿童的家庭沟通AI辅助系统。
“我不奢求弥补过去。”他说,声音沉稳,“但我希望未来的孩子,不再因为父母不懂倾听,而误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当晚,袁晨曦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一页:
>“今天,他站在我面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聿总,也不是忏悔的丈夫,而是一个努力学习如何做父亲的男人。
>我开始相信,改变不是奇迹,而是日复一日的选择。
>就像春天不会因为一场寒流就退缩,爱也不该因过往的错误就被否定。
>我仍在犹豫是否能再次交付信任,但至少,我已经愿意坐在同一片屋檐下,听他说完一句话,而不急于打断。”
窗外,雨早已停歇。月光穿过云层,照在阳台上那只银白色风筝上,丝线微微颤动,仿佛回应着某种无声的约定。
几天后,念安在学校突发高烧,半夜呕吐不止。袁晨曦慌忙叫醒熟睡的聿战。他十分钟内赶到,穿着皱巴巴的衬衫,手里拎着医院常备药箱??那是他特意请儿科医生配置的应急包。
整夜,他在儿童病房外守着,每隔半小时进去一次,笨拙地用手语问念安“疼不疼”“要不要喝水”。护士都忍不住笑:“这位爸爸,手语打得比嘴皮子利索多了。”
清晨,念安退烧,迷迷糊糊醒来,看见聿战趴在床边睡着了,一只手仍紧紧握着他脚踝的位置??那是他确认孩子还在的安全姿势。
袁晨曦轻轻替他盖上毯子,忽然发现他西装内袋露出一角信纸。她犹豫片刻,还是抽了出来。
是一封写给念安的信,尚未寄出:
>“亲爱的儿子:
>爸爸以前以为,成功就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
>直到遇见你,我才明白,真正的成就,是能让你安心闭眼睡觉,而不怕黑暗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