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乱世下(第1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依晨城的百姓还未从那场“战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连启平又开始“作妖”搞事情了。
她们五个“核心成员”联合上那几十个从首都带出来的同志,成立了几个“风气整治运动监管协助小组”,开始了解构李昭旭思想的罪恶之旅。
在他们的主张当中,非但政府官员会犯贪赃枉法的错误,依晨城的普通百姓也容易干出一些违背真理主义核心思想,破坏团结稳定的事情。
“在我们这样的真理主义国家,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很快的,在几番慷慨激昂又大义凛然的宣讲之下,许多尚未被磨灭掉锐气和斗志的激进分子——其中一大半是学生,加入了“监管协助小组”的队伍,听从着连启平等人的领导,为他们出力办事。
那些充满激情而又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们,他们把连启平的主张当作中央政府的命令,把何怜世的演讲当作李昭旭的号召,把花向阳“自作主张”的宣传画当作国家推崇的主旋律,把叶泽霖和许英才的野蛮行为当作正义的体现。
他们,就这样在错误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连启平假传李昭旭的旨意,说中央政府发布了命令,他们这些“监管协助小组”的成员有权在依晨城中挨家挨户地搜查,抄检那些“违背主流”的东西,抓捕那些“破坏团结”的人。
当然,大多数所谓的“不法分子”,他们不过是被强加上一些本就不存在的罪名的普通人而已一一
后进小组的激进分子们还不太懂得怎么给无辜的人定罪,他们只会按照着《核心法典》的条条框框去辨别是非,可谓是“死板”至极。
他们的“导师”——宣传部和文化部的同志们,则会耐心地教导他们如何罗织罪名,如何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合法的解释。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存在什么不妥,他们真的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安宁,很显然的,他们已经彻底被连启平的花言巧语给洗了脑。
他们的一腔爱国热情,最终却反而化作了打在同胞身上的子弹。
在“搜查”和“抄检”的过程当中,许多无辜之人含冤入狱。
有一个叫作丁淳的年轻女子,是依晨城“苍柏剧院”的演员,曾经演过不少主旋律的戏剧,其中一大半都是江衡的作品。
丁淳在演艺圈混的风生水起,自然会有些“树大招风”的麻烦,成为了“监管协助小组”搜查和抄检的重点。
“越是有声望的公众人物,咱们就越该好好地检查,免得他们偷着搞一些不三不四的东西来污染和荼毒人民群众。”何怜世如是教育小组里的学生们,“这是咱们领袖的命令,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地践行着。”
何怜世旧习惯于打着李昭旭的旗号办事,却早已失去了年轻时的纯洁和虔诚,李昭旭和真理主义都沦为了空洞的符号,来粉饰他泛滥无休的欲望和虚伪的忠诚。
在搜查丁淳住所的过程中,组员们抄检出来了几十封信件,其中有几封是她的仰慕者写给她的情书,措辞相当浪漫,甚至有几分肉麻。
正是这几封信,最后成了丁淳“私生活不检点”的铁证,把她平白无故地送进了监狱。
在监狱里,丁淳受到了看守者们的折磨和骚扰,其至是最终的强暴,她不堪受辱最终含恨自杀,一代明星从此陨落,这是后话。
“她可是一个公众人物,她的一举一动,都有几百,几千个人看着,作为公众人物,她应该洁身自好,谨言慎行。
结果呢?她竟然私底下搞这些见不得人的东西,简直是大逆不道!”
“她就是要搞权威主义那一套,就是要破坏团结,就是要教坏人民群众!”何怜世振振有词道。
受到“监管协助小组”迫害的,不单单只有那些有名望的公众人物,很多不争不抢,安分守己的平民百姓也难逃他们的毒手。
为了彻底粉碎民众之间的信任和团结,连启平还抛出金钱作为诱饵,鼓励依晨城的百姓积极举报身边的“不法”分子。
有些人举报别人,是因为自己已经被严重洗脑,盲目地将这种行为当作伸张正义与维护团结的体现,另一些人则是完全被那些作为诱饵的金钱给诱惑住了。
人都是有私心的,再为高风高节的君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