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1页)
阿绵挠挠头,用长筷子给豆腐一一翻面。
这下有点儿看出区别了,豆腐表面都煎成了金灿灿的颜色。
接着是重头戏,阿绵准备了很多种调料,豆豉酱、醋、姜末、蒜末、盐和少许番椒剁碎,将调料们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一个个地刷在豆腐上尝试。
“好香啊!阿绵娘子又做了什么好吃的了?”在村中游荡的小孩们嗅着孟家门口那若有若无的香气。
“还不错诶!我还以为会外面焦糊了,里面还是生的。嗯,平常炖豆腐都是要放水的,”孟婧尝了几个,“外面焦焦的,里面还挺嫩。”
阿绵往煎豆腐上再撒了些葱花——
要说铁板有什么好处,那么就得说这弥漫开来的白烟、滋啦滋啦的声音、以及那股有些子霸蛮的香气。
还真就有点吸引人不由自主地想尝尝,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试做了两次,阿绵觉得在风味上有独到之处,外焦里嫩、咸香辣舌,做小吃是最好不过了。不过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用筷子翻面太慢了,而且一不留神就容易夹碎。还有油时不时会溅到。”阿绵用布做了两个大口袋,束在手上,可是这样干活又不大方便。
于是她老老实实地把布拆了,将自己的手放在布上,用毛笔围着画了一圈,裁剪出四个布片,再缝起来做成手套,手腕口系上草绳,这样一副简易的手套就做好了。
接着在城里找了木匠,做了两个短柄的小木铲,木匠师傅还以为她是要做玩具。
这一番花了不少时日,总算在秋收后准备好了。
日子也是阿绵精心选的,热天怕这煎烤的东西大家不想吃,而且秋收后大家口袋里多少有点儿余钱。
阿绵的摊子一出现,顿时两家豆花摊子就坐不住了(在这期间有一家豆花摊撑不住了已倒闭)。
轮流地装作“不经意”的路过,悄悄打量阿绵要做什么。
“她那驴车上拉了两板豆腐,怪得很,还有一个蛮大的盘子,不知道要做什么。”
“真阿绵豆花摊”的摊主与刘大娘看了半天,也没见到阿绵的车上装了饭或者馒头,也不知道对他们的生意会不会再次带来冲击。
也有些认识阿绵的旧相识,热情地来问:“这是又做啥好吃的呢?”
“马上你就尝到!花了好几个月,不少银子呢。”
“那我肯定得捧场——不是我说,那些豆花摊的滋味我尝过,就是没你的好,用料也不扎实。我去了一次,之后再也没去过,还不如去吃猪蹄饭!”
宋东家晃着手绢笑眯眯地也来凑热闹,“陆小东家,舍得出来了?我还当你有了娃娃,不会再出来摆摊了呢。”
“在家待着也无聊,还不如出来赚铜板。”阿绵说,“快坐,第一份叫你尝尝。”
阿绵的铁板豆腐一碗里有四片,小份卖价三文钱;大份有六片,卖价四文钱。
一块大豆腐大概能切个十一二块豆腐片出来。
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再买油纸做包装纸。
虽然她心中隐隐觉得这种小吃,能随买随走肯定是最好的,不占用摊上的桌椅。
不过现在和开豆花摊一样,要么在小摊上吃,阿绵带了碗筷来,要么自己可以带碗来装。
“铁板豆腐,外焦里嫩,回味无穷,只要三文!”
“啥玩意?”
“老远就看到闻到了,给我来一份尝尝。”
“能便宜点不?这一块豆腐才多少钱?”
阿绵一边制作,一边认真道:“我这个滋味好着呢,还有不少酱,专门定做的这个大铁板。你尝了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