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意外怀孕(第2页)
临行前,她在院子里种下一株新的共鸣竹,将林远的相框埋在根下,作为养料。孩子们围在一旁,小满拉着她的衣角:“老师,你会回来吗?”
她蹲下身,抚平他额前乱发,微笑道:“会的。等这根竹子开花那天,我就回来。”
没人告诉她竹子开花意味着什么。但在场的大人都懂??有些竹子六十年才开一次花,花开即死,籽落重生。
她背着包袱离开村子时,天边泛起鱼肚白。老张叔骑车载她到镇上,临别塞给她一台改装过的收音机,说:“调频103。7,每天凌晨三点,会有一次无声广播。听不见声音,但能看见波形。如果你看到‘真’字的轮廓,就说明……他还活着。”
阿秀握紧收音机,点了点头。
火车颠簸在铁轨上,窗外风景飞速后退。她蜷缩在硬座角落,不敢合眼。每当列车经过隧道,车厢灯光忽明忽暗之际,她总觉得对面空座上有个人影在注视她。她几次伸手探去,却只触到冷空气。
第七天,她抵达戈壁深处的一座废弃农场。荒草漫过围墙,铁门锈蚀断裂,标语残存半句:“……为人民奉献青春!”其余字迹已被风沙磨平。
她在档案室废墟中翻找三天,终于在一堵夹墙里找到一本泛黄的日志。封面写着《蜂群实验观察记录?第七阶段》,落款日期正是林远“死亡”前三个月。
翻开第一页,她呼吸骤停。
>实验目标:验证“集体记忆能否突破物理载体限制,实现跨代际意识延续”。
>假设:若足够多人共同铭记某一事件,则该事件的信息将不再依赖文字、影像或存储设备,而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场”。
>方法:选取13名志愿者,植入微型声波共振器,连接至地下竹根网络,进行为期三年的记忆共享训练。
>结果:成功。参与者可在无语言交流状态下传递复杂情感与知识片段。
>备注:第13号志愿者于第二年失踪,疑似被外部力量带走。其记忆碎片仍存在于系统中,表现为周期性回响,频率为每27天一次,持续11分钟。
>代号:小禾。
阿秀的手指颤抖起来。
小禾不是孩子。她是实验编号。
或者说,她是第一个真正完成“转化”的人??从肉体的人,变成记忆的节点。
她继续往下读,发现最后一页被人撕去大半,仅剩一行残句:
>……我们错了。不是我们在控制蜂舟,是蜂舟选择了宿主。它正在寻找第七代继承人……
“第七代?”她喃喃。
突然,远处传来脚步声。她迅速藏起日志,躲进塌陷的地窖。两名身穿灰色工装的男人走过,手持金属探测仪,低声交谈:
“上面说最近有信号波动,可能有人重启终端。”
“不可能,那批人都处理干净了。除非……‘土壤’自己觉醒了。”
阿秀屏住呼吸。
他们走了很久,她才爬出来,却发现手中日志不知何时多了一页??纸质崭新,却没有任何打印痕迹,文字像是凭空浮现:
>阿秀:
>若你读到此信,请勿归村。他们已在那儿布下静音结界,任何高于40分贝的声音都会触发干扰脉冲。
>小禾未死,但她被困在“中间地带”??既非生,亦非亡,是所有被强行中断的话语所聚集的空间。
>要救她,需集齐十三声“不被允许的真话”,由十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时刻说出,形成逆向共鸣。
>我是第五位。
>下一位,在南方渔港,姓陈,左手少一根手指,曾因举报领导贪污而被逼疯。
>记住:每一次开口,都是起义。
>??林远(第三次消失前)
信纸瞬间自燃,不留灰烬。
阿秀站在废墟中央,风卷起她的衣角。她终于明白,这场战争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
她转身离去,走向南方。
三个月后,东海渔港的小码头上,一名独手老渔民对着大海嘶吼:“我没疯!我说的都是真的!”声浪撞上海堤,激起一圈淡蓝色波纹。